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_谢若龄
本文关键词: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
谢若龄1,2,吴必虎2
(1.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海南海口570228;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100871)[摘
要]宗教旅游是一个既古老又缺乏深入研究的旅游方
向。30年来,境内对宗教旅游的研究,仍然仅限于对宗教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宗教旅游产品开发的探讨;反观境外的研究则较为全面,除了对宗教游客的理论、游客群体、活动、动机等各方面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外,更在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方面进行更多样化的研究,包括对宗教旅游资源的管理和营销等。文章通过6个研究方向,即宗教旅游资源发展与规划研究、宗教场所的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宗教旅游的影响研究、宗教旅游营销与产品开发研究、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宗教旅游者相关研究,对境内外1981—2015年间所发表的宗教旅游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最后结合境内外研究的结果,从5个方面探讨境内宗教旅游研究面对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宗教旅游;综述;宗教资源发展;宗教旅游者[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6)01-0111-15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6.01.016
笔者认为,宗教旅游是一种神圣的旅游模式。
在早期的旅游研究中,“宗教”与“旅游”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旅游是一个以享受放纵、寻找快乐和满足感为目的的旅行,而宗教则是一个严谨自守、寻找安静和神圣感为宗旨的信仰;两者在活动、规则和概念上,都显得背道而驰[1]。因此,当宗教与旅游结合时,宗教旅游更倾向于以“宗教”为主要目的,被认为是一个古老[2]、以朝拜、求法[3-4]、传道[5]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其中,大旅游(GrandTour)被认为是最早的宗教旅游模式[6],一个以传道为目的,从欧洲大陆向外传播西方宗教思想和社会文明的大型旅游活动。然而,宗教与旅游对立的观点,在1973年被著名的旅游社会学家DeanMacCannell否定了。MacCannell[7]认为,旅游者在观赏“旅游吸引物”过
[收稿日期]2013-12-24;[修订日期]2015-06-09
[作者简介]谢若龄(1975—),女,马来西亚华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宗教旅游、文化旅游、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E-mail:rosalindsya@;吴必虎(1962—),男,江苏盐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
程中,常常会产生一种爱慕和“崇敬”的心态来欣赏
旅游吸引物,可称为是一位“世俗的朝圣者”在进行一次虔诚的“崇拜”之旅。Turner和Turner[8]支持MacCannell的观点,认为:每一位旅游者都是旅游者和朝圣者的共同存在体(Atouristishalfapilgrim,ifapilgrimishalfatourist)。所以,今天的宗教旅游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简单的朝圣旅游活动,更是一个以游览“旅游吸引物”,尤其是以参观宗教场所为中心,,来普及宗教思想、传播和谐概念和提升并净化心灵境界的一次宗教旅游活动,而且,这种宗教旅游是每一个旅游者都能体验到的旅游经历。
本文欲以泛宗教旅游作为出发点,探讨境内外近30年来,在宗教旅游研究过程中的发展及变化。本文除了对境内外宗教旅游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外,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希望为未来境内宗教旅游的发展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1
宗教旅游的定义
宗教旅游,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最早对宗教旅游下定义的是境外学者Rinschede[9],他认为宗教旅游是:
一个与其他旅游类型,如休闲度假、文化旅游、大众旅游等可兼容的旅游模式。
一个多功能的旅游活动;在古代,宗教是主要的推动因素,而现代旅游,宗教的动机相对要减弱些。
短期宗教旅游可以采取到附近的宗教场所进行一日游的旅游模式。
长期宗教旅游则是几天至几个星期,到境内外的宗教场所进行观光旅游的模式。
通常以团队旅游的模式进行。
境内最早的宗教旅游研究始于1986年陈传康和徐君亮所发表的《陆丰县的海滨资源开发层次结构》一文,文中提到开发宗教为旅游资源的可能性[10]。
111
本文关键词: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5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55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