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构建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模式(2)

发布时间:2014-07-24 11:29

  (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体系补充教材第3、第4—5与第6—7章分别阐释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三部分内容在教材中都进行了相对独立、系统的阐释,逻辑清晰,可以作为很好的教学依据。但从整体性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教材在这三部分的原理阐释中都未与实践范畴予以明确的联系,需在教学中进行补充,以揭示实践范畴与这三部分理论问的内在联系,彰显实践范畴在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深刻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基础与核心意义。

  教材第3章唯物史观教学的理论补充是首先回到教材第1章“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部分。通过回顾,使学生认识到,正是在实践活动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并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根据这些不同的关系,马克思抽象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基本范畴。将上述唯物史观基本范畴与实践范畴联系起来,并全部统一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由此进人第3章的教学,就会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根源,深刻把握教材第1章提出的“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以及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等理论结论。

  教材第4—7章是运用唯物史观原理阐释资本主义本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范畴作为唯物史观的基础已蕴含了它在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基础地位。但教学中仍应将实践范畴的基础地位进行补充揭示,在第4、5章政治经济学部分的教学中应该指出,正是实践范畴以及由此形成的唯物史观原理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历史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时代条件下物质生产实践的特殊表现形式和内在矛盾的揭示,来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内在矛盾与发展趋势的。

  由此,从实践范畴过渡到商品、资本、剩余价值等政治经济学范畴,进而按照教材体系完成第4章的教学任务。并且,在实践范畴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实践的具体发展,资本主义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在当代出现了众多新变化,从而完成第5章的教学内容。

  在第6、7章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学中,则应向学生阐明,正是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实践中劳动与资本的对立、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无产阶级必然要通过革命实现阶级解放。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它和一切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区别,正在于共产主义对于马克思而言,不是抽象的道德理想,而是扎根于现实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实践之中的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其核心精神正是要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ll J 而且,也只有立足于实践之上,才能不断深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与发展道路的认识,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正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因此,当代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应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推动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创新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48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4880_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3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