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股票论文 >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海能达的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08 09:18
  员工持股计划始于美国上世纪五十年代,而在我国,同其相关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活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之后经历了多次政策调整和企业实践的变化。新的转折点始于2014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对员工持股计划做了专门规定,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制度层面对员工持股计划做出的比较系统的规范,此后有大量的上市公司陆续开始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由于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会受到制度环境和方案内容的影响,所以国外的实践经验对我国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借鉴意义不大,中国经济和政治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当前针对我国国情进行员工持股计划相关问题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提升公司绩效水平,员工持股计划被许多企业作为一种长期激励的手段,以企业业绩为联结点,使员工与股东利益达成一致,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提升公司绩效。目前国内外有大量学者研究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和作用,但员工持股计划能否给公司绩效带来积极的影响,学者们众说纷纭。同时在实践中,员工持股计划为企业带来的绩效也各不相同。因此,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到底会给企业绩效带来怎样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寻。本文立足...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海能达的案例分析


我国20142017年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数和期数1数据来源:根据wind资料手工整理而成.

数量分布,员工持股计划,数量分布,行业


图 4-2 我国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行业数量分布由图 4-2 可以看出,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主要分布在制造业,仅制造业就有 415 家公司实施了员工持股,这主要是因为制造业公司的基数本来就很大,所以实施该计划的绝对数也很大。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该行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也较多,共有 65 家公司。

数量分布,员工持股计划,行业,比例


图 4-2 我国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行业数量分布由图 4-2 可以看出,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主要分布在制造业,仅制造业就有 415 家公司实施了员工持股,这主要是因为制造业公司的基数本来就很大,所以实施该计划的绝对数也很大。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该行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也较多,共有 65 家公司。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员工持股计划及其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启示[J]. 李政,艾尼瓦尔.  当代经济研究. 2016(09)
[2]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效果和问题研究[J]. 张望军,孙即,万丽梅.  金融监管研究. 2016(03)
[3]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股东财富效应研究——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J]. 章卫东,罗国民,陶媛媛.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4]人力资本财务激励的市场效应——基于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的案例研究[J]. 张华,刘宏扬.  生产力研究. 2016(03)
[5]员工持股计划激励作用的实证研究——基于陕西省非上市中小企业的历史数据[J]. 孔锦,徐永翃.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6]新时期中国员工持股制度研究[J]. 黄群慧,余菁,王欣,邵婧婷.  中国工业经济. 2014(07)
[7]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中的利益冲突[J]. 裴亚洲,丁越.  社会科学论坛. 2014(06)
[8]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作用研究[J]. 闫长乐,李季.  科技创业月刊. 2014(03)
[9]核心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分析[J]. 黄敏辉,唐茂怀.  中国市场. 2013(17)
[10]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之优劣评析——以人力资本输入为视角[J]. 赵渊.  法制与社会. 2013(02)

博士论文
[1]中国员工持股制度研究[D]. 石宏伟.吉林大学 2016
[2]中国员工持股制度研究[D]. 罗智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我国员工持股法律制度研究[D]. 刘洋.吉林大学 2015
[2]论我国职工持股会制度的信托化发展[D]. 黄丹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
[3]员工持股计划及其激励效果研究[D]. 李季.北京邮电大学 2014
[4]我国上市公司职工持股计划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D]. 吴萌萌.复旦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181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32181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7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