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歇后语的建构理据
本文关键词:论歇后语的建构理据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歇后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结果。歇后语形式与意义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但其形式和意义的组合却并非完全任意,而是体现为一定的理据性。具体表现在"前语—后语"的形式受语用功能的制约、前语与后语的语义组合及双层语义的组合受到关联性知识的制约、前语的语义表达要符合共知性原则和合适性原则等方面。
【作者单位】: 长治学院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36.4
【正文快照】: 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歇后语引起了学界较多的关注:学者们对它的起源、构成、分类、特征、翻译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描写性和规定性研究,认知语言学兴起后,现代语言学家更是基于该理论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丰富了学界对歇后语的认识。然而,在这些研究中,却很少有人对歇后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蒋向勇;邵娟萍;;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解读——基于关联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邹春玲;成晓光;;歇后语的心理模型分析[J];外语研究;2009年03期
3 王德春;论语言单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兼评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5 温端政;;关于“歇后语”的名称问题[J];语文研究;1980年01期
6 郑继娥;胡明亮;;论歇后语的系统功能[J];语文研究;2008年02期
7 马利军;张积家;;歇后语的内部关系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04期
8 李小平;歇后语的语义结构及释义问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勇,钱益军;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几点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张晶;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臧永红;;矛盾修饰法基于常规关系的语用推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张丽君;;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反语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5 毛平;;再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像似性——以英语方位词“UP/DOWN”和汉语方位词“上/下”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张先刚;;语言中态度的认知机理[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邹春玲;代建伟;;言外转喻“属性强加联想”模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1期
8 周红;汉语象似性研究述评[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李春梅;;从语言起源探讨语言符号象似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胡雁群;;词汇象似性和英语词汇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应学凤;;国内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应学凤;;国内象似性研究动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禀诚;;歇后语论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晋晋;;反符号学视野下的语词与形象——以詹姆斯·埃尔金斯的形象研究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4年
5 李启军;;影视明星的符号结构与价值结构——影视明星符号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一[A];东方丛刊(2005年第3辑 总第五十三辑)[C];2005年
6 李祥林;;对中国文化雌柔气质的发生学考察[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7 甘莅豪;;危机管理、危机公关、危机传播之辨析——一种符号社会学的考察视角[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8 温金海;;本体论视阈下的语言哲学流变——从索绪尔到维特根斯坦[A];第四届中西语言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张建华;;符号学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传承[A];2014甘肃省体育科学学术论文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10 甘莅豪;;命名战:国际争端中的主权想象[A];全面深化改革与现代国家治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爱萍;明喻和隐喻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恬;指类思维和指类句[D];河南大学;2011年
4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薛朝凤;法制新闻话语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王伟;现代汉语欧化与翻译策略之综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席留生;“把”字句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8 黄缅;相邻关系—汉语反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9 曾莉;非规约间接否定: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王英姿;译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君;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反语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振偎;意象图式在意义构建过程中的作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3 孔繁冬;概念整合角度下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4 于淑凡;《红楼梦》诗词的隐喻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5 宋洋;隐喻转喻对比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郝楠;在概念整合理论下分析幽默手机短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薇;文化视角下的英汉词语理据性对比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8 陈颖;动感英语和动感习语:大学课堂CAI习语习得效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马闻生;英语新词的形成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李方方;翻译策略二分法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永祥;歇后语研究中的几个理论误区[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2 王岩;;歇后语的文化内涵[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杨希平;漫谈英语中的歇后语[J];福建外语;1996年01期
4 谢振明;法语的歇后语[J];法语学习;1994年04期
5 陆振勋,赵志方;歇后语和脑筋急转弯功能及类型的语言学透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余友三;论歇后语的倒编及其格式[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7 徐盛桓;;说“拈连”[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徐盛桓;成语的生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温端政;;引注语(歇后语)的来源——引注语(歇后语)探讨之二[J];晋阳学刊;1980年03期
10 李霞;从语义学辨析谚语和歇后语的功能[J];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03期
,本文编号:12983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298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