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省份自我能力提升与跨越式发展
一、国内外学术理论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关于国内外学术理论界对区域经济与跨越式发展研究现状的综述与分析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省份自我发展能力问题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范畴,是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问题,具体包括经济、政治、体制、思想理念、思维方式、文化、人才、管理、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即所谓“复合型问题”。就国内外区域经济与跨越式发展研究的现状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1)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2)发展经济学中的平衡增长理论。诸如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论、莱本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等。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1)循环累积因果理论(1957年缪尔达尔(1898—1987,Myrdal,G.)出版了《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利用了“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s)和“回波效应”概念;(2)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1958年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3)有时间变量的威廉姆森倒“U”理论(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O.)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根据24个国家的国际横剖面数据和1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提出一种假说。该理论认为,注重经济效益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不平衡”而实现的。此外,还有弗里德曼(Friedman,J.R.)的中心—外围理论、弗朗索瓦•佩鲁(Perroux,F.)的增长极理论等);我国专家学者蒋清海、魏后凯、杨开忠等研究了区域经济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前沿问题;有些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做了研究,如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理论、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理论、区域重点发展战略理论、区域中性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动态协调发展战略等。
3.近些年来,国外区域经济差异理论有了新发展。地区差异的构成与分解、现代企业区位选择论、区域收敛和发散理论。
4.我国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相关理论。诸如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理论与政策;罗晓梅的《从生存方式变革看待发展:西部生存方式变革与自我发展能力研究》;我国贫困地区与区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的相关研究;还有许多人从承接产业转移、优势产业培植、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企业组织机构调整、人力资源、县域经济等方面对我国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5.跨越式发展缘起后发优势。1990 年Lieberman 和Montgomery 指出后发优势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1)后动者的“免费搭乘”效应;(2)先动者锁定了错误的技术或营销战略;(3)在位者惯性,汤姆森等人也对后发优势进行了研究分析,他们把后发优势的来源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具有开拓性的先动者地位比后动者地位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要大得多,而且先动者几乎没有获得什么经验曲线效应;二是由于技术变革速度很快,早期投资的设备和技术会很快过时,而后动者可以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三是由于顾客对先动者的忠诚度很弱,后动者很容易就能打开市场;四是先动者付出巨大代价获得的技术和经验可能轻易地被模仿甚至超过。另外,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后发优势做了研究和归纳,但大多数都围绕以上几个主要的因素。在次序经济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学者也提出了一些修正因素,这些修正因素对理论的完善起了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与地区提出了跨越式发展战略,笔耕论文新浪博客,我国的专家学者也有针对性地研究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问题。我国政府也出台了相关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措施,并且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支持各省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方案。
6.关于甘肃省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提出。笔者在2009年5月至2010年提出了甘肃省跨越式发展战略。因
转贴于
转贴于 http://
本文编号:3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