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套》和《骆驼祥子》看小人物的命运
“人民艺术家”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奋斗悲剧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果戈理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以其创作尤其是被别林斯基称为“含泪的笑”的独特的讽刺艺术风格加强了俄国文学的批判和讽刺倾向,他的《外套》是世界著名的描写“小人物”生活命运的佳作。老舍的《骆驼祥子》和果戈理的《外套》两部作品虽然篇幅不等,也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国家,产生的时间前后跨越了近百年,它们所描写的也是不同时代的故事,但是两部小说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在这些相似之中又蕴含着各自的差异。下面,本文将从这两部本文由收集整理小说的主人公的塑造、情节线索的设置、人性异化的主题、人物的结局及其悲剧的成因等方面对这些相似之处以及差异所在展开粗略论述。
一、主人公——挣扎在社会底层被异化了的小人物
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人的关系向物质的、僵化的、机械的关系的转化。异化并非人的本性,而是社会力量发展的一种歪曲的、非理性的形式。在果戈理和老舍的笔下,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和祥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人性异化了的小人物。
《外套》中的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和《骆驼祥子》中的祥子都生活在各自国家的急剧转型变化时期。阿卡基生活在俄国农奴制度日渐腐朽、沙皇统治即将崩溃前期政府机构腐败没落的国都彼得堡,他是一名九品文官,是俄国官僚机构中的最低等人员,在失去了自己用尽全部积蓄得来的外套后,他抱恨而死。祥子则生活在中国封建制度走向灭亡、军阀混战时期各种势力欺压平民阶层的老北京,是一个从农村到北平谋生的年轻人,在北平做着出卖体力的拉车工作。历尽千辛万苦才拥有车却又两次遭受失去车的打击,使祥子失去了斗志,放任自己堕落终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他们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阿卡基长期生活在等级森严、人情冷漠且黑暗腐败的政府官僚机构中,他虽然已经五十开外了,却始终只能坐在“九品文官”的位置上,永远埋头于大堆的公文案卷的抄写中。他曾得到升迁,换了一个抄送其他部门公函的较轻松的工作。可是他却不能适应新的工作,很快便要求重新做回抄写员的工作。阿卡基就是这样一个僵化、麻木的人,在他的世界里,抄写公文便是他的全部,他对抄写公文的钟爱简直到了病态、疯狂的程度。他不仅在部里整天忙于抄写,走在路上也想着自己的抄写,回到家后匆匆忙忙吃完饭便又立刻坐到桌边,开始抄写带回家的公文。如果没有需要回家抄写的公文,那么他为了自我欣赏起见,笔耕文化传播,也会故意给自己抄一份副本。
相比于阿卡基这种一直处于麻木、机械的状态,祥子的人性则是在残酷社会环境的压迫下逐渐从积极向上、敢于反抗一步步走向堕落直至异化。祥子原本是一个体面、要强的农村青年,面对社会现实的压迫他也一次次地进行积极的反抗,然而黑暗的社会环境最终还是将他的斗志消磨殆尽。接连几次的买到车又失去车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作为一个车夫,他永远只能是被压迫、被欺辱的,他永远只能倒霉。祥子不再抗争,他认了命,走上了靠坑蒙拐骗过活的路,渐渐堕落成一具行尸走肉,最终与城市的罪恶妥协,走向人性的异化。
这两个小人物都有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果戈理让外套承载了阿卡基的信念,而老舍则选择了将车作为祥子的追求。这两个小人物为了信念都曾充满了希望,随着信念的有无或喜或悲,或愤怒或努力。他们为这个信念努力奋斗,然而最终却都落得个希望幻灭的结局。他们又是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下被异化了人性的人,果戈理和老舍借这两个不同的人物,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他们心目中的“异化”了的人类世界,以达到批判社会现实的目的。
二、情节线索——“奋斗—拥有—失去”
两部小说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也十分相似,果戈理和老舍在各自的作品中通过彼此相近的线索,让自己的主人公都经历了“奋斗—拥有—失去”这一过程。
阿卡基为了能做一件新外套,他拿出了自己八年的积蓄,并定下了节衣缩食的计划,甚至每晚饿肚子的时候,他就用精神食粮来充饥——想着未来的那件新外套来鼓舞自己。祥子为了能买上自己的车,他在风里雨里咬牙坚持,从茶里饭里节省,从早到晚都在拉车,洒了不知道多少滴汗。和阿卡基一样,在撑不下去的时候,他也会想着自己未来的车来安慰、鼓舞自己,使自己恢复斗志。
阿卡基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外套的时候,他犹如过节一般,时时刻刻都感到身上穿的是一件新外套,有好几次甚至乐得笑了起来。在房间里他脱下外套,前前后后仔细打量了一遍,并关照门房加以特别照管。祥子辛苦了三年后终于买了自己的车,他是那样欣喜若狂,简直要哭出声来。他的手哆嗦得厉害,将车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他甚至将买上新车的日子算作是自己的生日,好好地庆祝了一番。自从买了新车,祥子对人更和气,买卖也越做越顺心。
阿卡基的新外套被强盗抢走后,他去找警察局长帮自己追回外套。在他见局长的要求被拒绝后,一向温和懦弱的阿卡基第一次发了脾气。当他终于见到局长后,却被局长抢白,落荒而回。他又决定向某位要人寻求帮助,然而他最终倒在了这位要人耀武扬威、颐指气使的怒喝声下。祥子的车被匪兵抢走后,他一如既往地省吃俭用,对挣钱也更加上心,他出车早,回的晚,不拉过一定的钱数不收车,不管时间,不管两腿。有时候甚至仗着自己年轻力壮,抢那些老弱残兵的生意。
可以看出,在两篇小说中,各自的主人公都沿着“奋斗—拥有—失去”这条线索展开自己的人生轨迹。在这终于得到却又最终失去的过程中,作者借人物的外部行动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情绪起落,体现人物的悲剧命运。
本文编号:3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