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马克思的良法观及其时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7-10-10 09:18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良法观及其时代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 良法 中国法治建设


【摘要】:马克思通过"真正的法律"与"形式上的法律"的区分,阐明了良法必须是"真正的法律"这一意涵。就良法的实体标准而言,它必须是体现"理性"、"自由"和"实质正义"的法律;就良法的形式标准来说,法律必须"明确"而"普遍"。良法作为一种成文规则,还必须以自然法、习惯法以及法律原则作为辅助渊源。马克思的良法观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的法治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尤其表现在良法理念是法律进化的精神动力、实质正义相对于形式正义的优先性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允许法官有造法的权利之上。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学 良法 中国法治建设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通过法治的社会和谐”(10JHQ015) 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研项目“科学发展的法治化机制研究”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D90
【正文快照】: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这既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是对亚里士多德以来“法治乃良法之治”传统理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念的回应与尊重,也可以视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 新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2 杨海坤;;中国走向宪政之路——兼论“三个代表”理论和我国宪法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3 强昌文;;契约伦理与当代中国权利立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4 程乃胜;;庞德的法律目的思想及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5 张薇;卓广平;;论司法独立体系下审判委员会对法官独立的影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6 伏创宇;;论公务员不服从违法命令的若干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7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陈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与人文科学的关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王浩斌;;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及其表现样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刘鹏;当代工人阶级先进性问题探讨——论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和马克思工人阶级先进性理论的生命力[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确;;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中国学科美学发生的考察与反思[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尹晋华;;试析影响法律监督的现实问题[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黄韬;;考察我国法院处理不良金融债权争议案件的政治维度[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梁君思;;社会变迁背景下我国农村留守妇女全面发展的二维分析与对策初探[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徐长玉;陈兵建;;基于马克思分配理论视角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研究[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杨泰峰;;影响非洲现代化的因素浅析[A];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丛书第二辑——非洲变革与发展[C];2002年

7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8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路曲;;论新加坡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秀渊;拉丁美洲民法典的历史与现实[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郑现U,

本文编号:1005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005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4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