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灭亲”条款的历史考察与当代诠释——以司法解释为切入点
本文关键词:“大义灭亲”条款的历史考察与当代诠释——以司法解释为切入点
【摘要】:"大义灭亲"作为宗法家族制下的忠君逻辑,是以君权为中心的统治之术的体现,相对于"亲亲相隐",其并不是中国历史上宗法家族统治体制主流的立法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刑法》中所体现的"大义灭亲"条款实则体现了国家权力下沉的政治逻辑。面对这一"历史倒退性"的规定,2010年新的司法解释则是对"大义灭亲"条款的纠正,体现出一种从强制性义务到可选择性权利的转变,符合人类本能之爱的伦理道德,是和谐价值观的体现,具有进步意义。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法社会学与法人类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民生视野下适当生活水准权的法律保障”(11CFX031)
【分类号】:D929;D924
【正文快照】: “大义灭亲”作为宗法家族制下的忠君逻辑,是以君权为中心的统治之术的体现,相对于“亲亲相隐”,其并不是中国历史上宗法家族统治体制主流的立法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刑法》中所体现的“大义灭亲”条款实则体现了国家权力下沉的政治逻辑。面对这一“历史倒退性”的规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斌;;“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09期
2 郑智航;;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法院的司法路线——以国家权力下沉为切入点[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05期
3 闫晓君;竹简秦汉律与唐律[J];学术月刊;2005年09期
4 范忠信;中西法律传统中的“亲亲相隐”[J];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澍;蒲松龄远祖蒲鲁浑与蒲居仁小考[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2 张崇琛;;新闻与文学交融的杰作——《聊斋志异》中的新闻篇章[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3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4 熊寿康;读《辞源》(修订本)札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5 王海青;鲁迅论“三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6 刘洪强;;“姜维之母”的疏漏——兼谈毛宗岗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中“逻辑错误”的修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7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8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9 张颖慧;;敦煌、居延简中的“关、戊、iij”[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10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高方;;从庄姜之嫁看春秋婚姻文化[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4 陈时龙;;师道的终结——论罗汝芳对明太祖《六谕》的推崇[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5 孔毅;杨志才;;王符伦理思想研究三十年[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吴海涛;;元明之际淮北地区的社会变迁[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卢佑诚;;方苞与颜李学派[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黄勇;;道德动机的两种观念:孔孟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9 辛德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附论明代的金属活字印本[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10 陈德安;米靖;;老子教育思想新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别道玉;《国语》与先秦文化精神[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卢莹;清代东北地区物产变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曾德伟;浅析中国古代容隐制度及其现代价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陶然;协议离婚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朱燕佳;试论容隐制度之现代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经芹;中西义利观及其对外交政策影响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罗新;从萧曹为相看所谓“汉承秦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2 陈柏峰;;纠纷解决与国家权力构成——豫南宋庄村调查[J];民间法;2009年00期
3 张建国;魏晋律令法典比较研究[J];中外法学;1995年01期
4 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发生与发展的一种阐释[J];学习与探索;2006年06期
5 李均明;《二年律令·具律》中应分出《囚律》条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健;;从“女儿举报父亲”谈“亲亲相隐”[J];政府法制;2007年07期
2 韦宇洁;;亲亲相隐原则及其现代意义[J];法制与社会;2007年05期
3 吴波;刘晓琴;;“亲亲相隐”的再批判[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4 柳士同;;也谈“亲亲相隐”[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05期
5 刘斌;;“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09期
6 霍文娟;刘俊;;浅谈“亲亲相隐”制度及其重构[J];法制与社会;2009年10期
7 朱竞男;;踌躇与抉择——浅析“亲亲相隐”制度在中国重构的可能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1期
8 郭程;;“亲亲相隐”制度研究综述[J];黑龙江史志;2010年07期
9 武宜俊;李伟;;浅析我国古代“亲亲相隐”制度[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10 钟秀玉;;浅析亲亲相隐及其对和谐社会法治建设的启示[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曙霞;;中外古今共同选择“亲亲相隐”制度原因分析[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公法与私法的互动[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大林;一般案件不妨容许“亲亲相隐”[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张志强;知人论世:正确解读“亲亲相隐”文本[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中国人民大学 顾家宁;学理与义理:再谈“亲亲相隐”之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独立学者 邓聿文;亲亲相隐还是大义灭亲?[N];中国经营报;2014年
5 潘剑华;亲亲相隐的刑事现代化思考[N];新农村商报;2009年
6 杨涛;“亲亲相隐”不能否定主动“大义灭亲”的正当性[N];工人日报;2011年
7 杨涛;“亲亲相隐”不能否定“大义灭亲”的正当性[N];检察日报;2011年
8 深圳商报记者 刘瑜;“亲亲相隐”是对人伦的保护[N];深圳商报;2011年
9 王俊杰;“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10 张飞;“亲亲相隐”之我见[N];各界导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佳;“亲亲相隐”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亓玉红;论“亲亲相隐”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确立[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年婕;“亲亲相隐”的法伦理思考[D];南华大学;2011年
4 杨辉;中国“亲亲相隐”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5 薛能;“亲亲相隐”法律制度的生命力考察[D];苏州大学;2008年
6 韩国鹏;中国“亲亲相隐”制度及其现代立法思考[D];山东大学;2010年
7 钱英;论我国“亲亲相隐”制度的重构[D];安徽大学;2011年
8 姜虹;中国“亲亲相隐”法律原则历史与现实的碰撞[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熊丹丹;论“亲亲相隐”原则的合理性及其借鉴[D];南昌大学;2008年
10 孟强;“亲亲相隐”制度探析[D];贵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933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193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