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拒还迎:政治与法律关系的社会系统论分析
本文关键词: 政治 法律 相互寄生 规范冲突 政令不畅 出处:《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性,政治在要求法律对私法关系进行整合的同时,却面临法律对具有政治意义的公法关系普遍化实施的合法性要求。政治系统一方面想利用法律来为自身赋予合法性以及对政治自身解决不了的社会冲突进行整合,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让法律独立运作以正常发挥功能。政治之所以对于法律有这种欲拒还迎的分裂与两难态度,原因在于法律系统的结构二重性:使动性与制约性。对于政治系统来说,法律结构扩展了权力的普遍有效性,而权力如要实现这一点又必须受法律结构的制约。为避免法律对政治权力的"合法/非法"二元规则化,政治系统设定政治禁忌,要求法律不得违反,但法律系统的二元规则化对于政治系统来说是难以任意伸缩的。
[Abstract]:Because of the lag between the reform of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politics requires the law to integrate the relationship of private law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one h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wants to use the law to give legitimacy to itself and to integrate the social conflicts which cannot be resolved by politics itself.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re unwilling to allow the law to operate independently to function normally. The reason why politics has such a divisive and dilemma attitude towards the law is that it refuses to accept it. The reason lies in the dualit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legal system: the dynamic and restrictive nature of the legal system. For the political system, the legal structure extends the universal validity of power.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the power must be restricted by the legal structure. In order to avoid the "legal / illegal" dualism of political power, the political system sets political taboos and requires the law not to be violated. But the duality of the legal system is difficult for the political system to scale arbitrarily.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文显;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律体系——政治法应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J];法学研究;1994年05期
2 李伟建;;美国推进中东民主的困境——从伊拉克民主实践和哈马斯当选谈起[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02期
3 吴卫军,冯军;论法律共同体[J];当代法学;2001年11期
4 卓泽渊;论法政治学的创立[J];现代法学;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思斌;功利主义法学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邢华平;有限政府论之哲学基础探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欧元雕,孙蕾;发生论和价值论视角下的道德与法律——兼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杨巧蓉;;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新探——以“自然权利”为视角[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6 周博文;国家主权的相对性与绝对性[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7 张静;;从思想到生活:中国法学的目的迷失及找回——《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所开启的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彭小龙;;陪审团审理微观制衡机制考察——一个以美国为对象的分析实证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9 张国庆;公共行政的典范革命及其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10 张守文;宏观调控权的法律解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何威;;QMC研究初探[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刘松涛;李建会;;断裂、不确定性与风险——试析科技风险及其伦理规避[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友琴;;老年参与的理论与实践[A];第八届亚洲/大洋洲地区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大会“积极老龄化”中文论坛论文专辑[C];2007年
4 潘成忠;史霄;;网络文化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冲击[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万江红;;农村民间借贷中的农户行为研究[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国良;论证据与定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马呈元;国际犯罪及其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许兰亭;刑事一审程序实务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李光林;企业产权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孙笑侠;程序的法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张东江;商业银行安全运营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贤云;中东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的泛起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杨春禧;论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 付阳;司法公正与舆论监督[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张传新;论法律推理[D];河南大学;2001年
5 李冠新;法治的信仰与法律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6 曾国文;论我国市场经济下劳资关系的法律调整[D];苏州大学;2001年
7 茹洋;论法律违宪审查与中国实践[D];苏州大学;2001年
8 邓志宏;美国行政程序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毕雁英;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取向及其关联因素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王世涛;论近代英国经验论实体学说的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茅于轼,唐杰;商品林业发展中的产权和税费问题[J];管理世界;2002年07期
2 徐晋涛;陶然;徐志刚;;退耕还林:成本有效性、结构调整效应与经济可持续性——基于西部三省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4年04期
3 王小龙;退耕还林:私人承包与政府规制[J];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4 张文显;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律体系——政治法应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J];法学研究;1994年05期
5 保建云;;地方利益冲突、地方保护主义与政策选择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王继军;“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经济学基础[J];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08期
7 王爱民;退耕还林的经济影响及现行政策的调整——以河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11期
8 于转利,罗剑朝,张海鹏,王勇胜;退耕还林(草)的博弈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刘月琴;;伊拉克战后的政治发展[J];西亚非洲;2005年06期
10 杨明洪;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中经济利益补偿的博弈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军,王维民,唐咏雪;法律语言的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王良钧;论我国法律语言的“灰色”制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董晓波;法律语言中模糊词语的辩证分析[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刘蔚铭;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性质与成因分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苏哲;;法律、语言与权力[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熊德米;熊姝丹;;法律翻译的特殊原则[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王伟杰;;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推进依法治国进程[J];共产党人;1999年11期
8 刘愫贞;法律语言的渊起及演变风格的跨越性特征[J];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9 陈木逢;论法律语言的词语锤炼[J];政法学刊;2001年03期
10 晓鸣 ,京中;谈法律语言的规范化[J];法学;1991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所俄罗斯中亚研究室主任 丁佩华;吉转型,还在路上[N];解放日报;2010年
2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李飞;法律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区分[N];检察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林燕;法律语言:专业化还是通俗化[N];检察日报;2008年
4 中国行为法学会法律语言研究会副会长、法学博士 宋北平;什么是法律语言[N];检察日报;2008年
5 宋北平;从失范到规范:法律语言的发展之路[N];检察日报;2010年
6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法律语言应用研究所所长 宋北平;法律语言规范化标准的思考[N];人民法院报;2010年
7 廖美珍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国际语言与法律协会创始成员,中国行为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律语言学研究立足本土、走向世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廖美珍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法庭语言问题不可忽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郑键 贾娜 刘洋 闫嵩巍;细品142个词条[N];检察日报;2010年
10 王地 贾娜;司法变迁的语言脸谱[N];检察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日华;裁判客观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续姣;法律语言中模糊语的语用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叶春花;法律语言的规范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静;精确与模糊:刑事法制中法律语言二维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张慧莲;法律语言的模糊性与确定性[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霍政欣;法律语言与法律文体翻译[D];广西大学;2002年
6 李鸿亮;法律术语探论[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榕;法律术语的语言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8 曹文抗;模糊语义在法律语言中的表现及消除[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颖;论立法语言的规范化[D];北方工业大学;2009年
10 周玲;知识产权法律文本中的语言模糊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06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506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