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与法律
本文关键词: 社会关系 社会交换 契约 法律理性 出处:《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交换的关系。人际交换的关系在形式上表现为契约的交换和非契约的交换,两者在交换的主体意义、交换内容的性质、交换的程序意义以及交换的公正性原则等方面存在差异。人类社会经历了从非契约交换到契约交换的历史演化,非契约交换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开端,而契约交换则是社会关系发达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法律因陌生人契约交换的需要而产生,并为陌生人的契约交换提供保证,从而法律与契约的交换形成了同构的关系。法律在将契约交换的关系纳入自己的领地时,也与非契约的交换关系发生了分离,这种分离导致了法律与非契约交换之间形成了张力。
[Abstract]:In essence, social relations are the relations of exchange between people.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personal exchange is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contractual exchange and non-contractual exchange, the main meaning of the exchange and the nature of the exchange conten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dural significance of exchange and the principle of fairness in exchange. Human society has experienced a historical evolution from non-contractual exchange to contractual exchange, and non-contractual exchange is the beginning of human social relations. The contract exchange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ed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ociety, the law comes into being because of the need of the stranger contract exchange, and provides the guarantee for the stranger contract exchange. Thus the exchange between law and contract forms a isomorphic relationship. When the relationship of contract exchange is brought into one's territory, the law is also separated from the non-contractual exchange relationship. This separation leads to tension between legal and non-contractual exchange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法学院;
【基金】:司法部课题“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司法运作与面子文化研究”(09SFB2005) 江苏省青蓝工程项目 南京大学985三期项目
【分类号】:D90-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伟涛,陈昌文,陈运,黄乐;当前我国农村弱势群体面临的社会资本困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张缨;中国转型期企业间经济活动“低信任”违约现象的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高新华;论以人为本司法观的理论基础——从新宪法修正案谈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龚怀林;;道德视域中的法律运行[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钱广荣;道德建设论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徐德信;权力市场的制度安排——政治概念的一个经济分析框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王翠萍;法律基础课的科学定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王曙光;;市场经济的伦理奠基与信任拓展——超越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曹晓如;;论税法解释的目标与原则[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国徽;;试论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3 史祥龄;;试论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4 许晓峰;许喜华;李俊杰;;从文化角度考察产品设计本土化理论和中国产品设计本土化方法[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许正中;刘尧;;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完成中国现代化的多元复合转型[A];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杨宁兵;;试论媒介“社会资本经济”——一种解读媒介产业本质的经济社会学考量[A];首届中国传媒经济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李光林;企业产权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张大伟;私营企业主的成长历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张缨;信任、契约及其规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别传武;信息资源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7 李原;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相关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严方;消费者保护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唐宏强;国家与社会:传统东方法律的运动机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安富;信息不对称下的私营企业融资问题[D];汕头大学;2001年
2 湛艳伦;村民自治背景下的乡村权力:一个乡(镇)视角的透视——以湖南合镇及白村为个案[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雷天遥;价值视野中的中国法治现代化[D];湘潭大学;2001年
4 薄燕娜;论空间权[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王新宇;法律意识之理论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张鸿;促进高新区发展的社会控制研究[D];福州大学;2002年
7 唐仕春;北洋时期在京同乡会馆的请托与受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钱斌;制度文化概论[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9 岳天明;政治合法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奂平清;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状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安平;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原则与目标模式[J];比较法研究;2004年02期
2 丁华;解析“面子”:一个社会学的视角[J];社会;2002年10期
3 杨晖;"面子"的文化值[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树润 ,罗文新 ,孔度强;乡规民约是法律的补充但不是法律[J];政治与法律;1983年03期
2 黄建武;;论作为法律调整对象的社会关系[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3 李剑华;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新探——《法国民法典》和系统方法给我们的启示[J];法学评论;1987年03期
4 魏春田 ,白勇健;科学与技术进步的保障——兼评“科技法学导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1年05期
5 魏再龙;以权利为核心的法学思想及理论依据[J];法学评论;1992年06期
6 谢望原;关于犯罪模式论的反思与构想[J];文史哲;1993年05期
7 鲍增华;质疑“以法律为准绳”[J];比较法研究;2003年05期
8 玛·克依里洛娃;苏维埃民法中的民事法律关系[J];法学;1957年03期
9 张贵成;;法调整的社会关系都是阶级关系吗?——与尤俊意同志商榷[J];政治与法律;1985年03期
10 江松岭,孙永文;论法的制约功能[J];学术交流;1991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文作者 省政治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 张义华;从法律的局限性谈“以德治国”[N];河南日报;2001年
2 逄锦琳(作者单位:中共元宝区委党校);守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N];丹东日报;2006年
3 朱景文;苏联学界的一个坏传统[N];北京日报;2007年
4 资琳;契约的死亡与重生[N];检察日报;2005年
5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乔新生;处理好法律规范时代性与稳定性的关系[N];中国社会报;2008年
6 王君琦;植物人没有尊严、人权吗?[N];大众科技报;2006年
7 本报特约评论员 郭庆珠;政府优惠企业应坚守法律的底线[N];法制日报;2006年
8 乔新生;法学院培养绅士还是斗士[N];法制日报;2007年
9 郝铁川;“建设法治社会”提法不妥[N];检察日报;2006年
10 苗壮;法学研究方法[N];法制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宁全红;《左传》刑罚适用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2 季金华;当代中国法的现象之本质理论的历史逻辑[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黄捷;论程序化法治[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龙霞;实践与法的合理性[D];中山大学;2006年
5 朱仁华;美国鲍尔斯案的历史探析[D];复旦大学;2008年
6 张瑞雪;秩序与人:先秦儒家法思想新论[D];西北大学;2006年
7 侯瑞雪;论“国家—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刘和清;法与人类解放:马克思法制观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D];吉林大学;2009年
9 范文山;越南农村管理中的乡规民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王继军;论公法与私法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谋寅;论中国古代法律秩序的特征[D];安徽大学;2006年
2 韩国栋;论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齐建慧;道德与法律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4 张文国;法治与德治的关系[D];兰州大学;2007年
5 纪春;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现代法治建设中的价值[D];吉林大学;2008年
6 季亚丽;法制转型中的俄联邦行政法调整对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7 张静;我国案例指导制度构建探析[D];安徽大学;2006年
8 王宏英;论法与社会之间的和谐[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方劲松;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调整机制[D];安徽大学;2007年
10 刘玉明;民间规则在经济纠纷处理中的作用[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29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529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