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与儒家理想:瞿同祖法律与社会研究中的断裂
本文选题:瞿同祖 切入点:中国封建社会 出处:《社会》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瞿同祖的早期与晚期著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在早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与《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二书中,社会结构与儒家理想通过法律严密地搭合在一起,但是这一严密的结构在晚期著作《清代地方政府》之中被极大地颠覆了。本文通过考察以亨利·梅因为代表的西学对于瞿同祖思想的影响,指出瞿同祖对于法律的考察有着"去自然法化"的特征,即忽略法律的道德内涵,并且以研究协变为历史考察之要点。在《汉代社会结构》一书中,瞿同祖试图将这套机制分析与儒家理想"亲亲"与"尊尊"相结合以解释社会结构的维持和变化,却发现这一机制导致了结构的极端不稳定。这极有可能导致了瞿同祖在《清代地方政府》中忽略儒家经义而赋予社会条件本身以高于一切的重要性。
[Abstract]:There is a great tension between qu Tongzu's early and late works. In the two books, the early feudal Society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Law and Society,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Confucian ideal are closely linked by law. But this tight structure was greatly subverted in his late work, Local governments of the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Henry May's western studies on qu Tongzu's thought. It is pointed out that qu Tongzu's investigation of law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denaturalization", that is, neglecting the moral connotation of law and turning it into the main point of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Qu Tongzu tried to combine this mechanism analysis with Confucian ideal "kinship" and "respect"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maintenance and change of social structure. However, it was found that this mechanism led to the extremely unstable structure, which may have led qu Tongzu to ignore Confucian scriptures in the Local Govern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o give the social conditions above everything else.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分类号】:D9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瞿同祖;赵利栋;;为学贵在勤奋与一丝不苟——瞿同祖先生访谈录[J];近代史研究;2007年04期
2 王健;瞿同祖与法律社会史研究——瞿同祖先生访谈录[J];中外法学;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杜万松;;中国民事诉讼依“法”裁判辨正——从档案统计的视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曹险峰;;罗马法中的人格与人格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3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4 陈婴虹;论农民利益的缺失——从国家与农民契约关系的角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5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程乃胜;;论法制现代化研究中的历史哲学研究范式[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7 章礼强;汪文珍;;市民社会、(市)民法及其构建论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王谋寅;;对中国成文法起源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马特;;人格权与宪法基本权关系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章礼强;后现代主义与民法方法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华莹;刘道胜;;明清徽州保甲探微[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郝建臻;;干部作风建设的法理学解读[A];北京教育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卞利;;作为村规民约的明清徽州族规家法初探[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櫘屸亮;;社会变动与地方行政:清代江南的客民控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5 张昊;;试论我国现行法律解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6 胡江天;;浅谈和谐社会的法治与儒学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马旭东;;试论罗马法对伊斯兰法的影响[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王士铭;;清代前期巡盐御史差遣制度的变迁[A];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 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9 高瑞泉;;论儒家平等观念[A];儒学的当代使命——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9年
10 吴斌;陈慧;;盐业契约自由与国家干预之初探[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志松;清“冒破物料”律与工程管理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磊;法律与身体[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晨超;论我国刑事司法判例模式的建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琪;论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运用[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马高洁;明代妇女的民事法律地位[D];湘潭大学;2010年
5 陈志刚;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程序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6 彭斌;清代情理审判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李晶君;《钦定台规》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8 吴黎黎;清代妇女的民事法律地位[D];湘潭大学;2010年
9 王钢;故意杀人罪立法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曾伟;《筹办萍乡铁路公牍》整理与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梁治平;;身份社会与伦理法律[J];读书;1986年03期
2 刘广安;二十世纪中国法律史学论纲[J];中外法学;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令民;;老子犯罪阉儿子[J];青年博览;2009年17期
2 刘东昌;;论我国封建社会的人才问题[J];学习与探索;1984年04期
3 刘志坚;“风闻弹劾”考[J];政治与法律;1986年05期
4 刘福泉;中国封建社会法制特色浅析[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5 罗洪洋;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特征[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6 卓帆;谈中国封建社会官吏犯赃[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7 夏年丰;;从中国封建社会对妇女犯罪的处罚看其社会地位[J];才智;2008年14期
8 张秀成;漆美;;评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J];情报杂志;2010年S2期
9 杜宝虎;中国封建社会民法落后原因探微[J];甘肃社会科学;1990年04期
10 钱元凯;第六讲 中国古代法制史的几个问题(三)[J];法学;198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槐;;传统美德与法律意识——谈《传统美德故事》的法律思想[A];中国德育的重大改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十年报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五卷)][C];1998年
2 聂秀娥;;孔子法津思想评议[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3 王振国;;浅议我国公民社会与法治理念[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刘澎;中国传统文化中法律与宗教的依赖关系[N];中国民族报;2007年
2 李思远;法学界的浮躁与集体无意识[N];南方周末;2007年
3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教 育部重点实验窒专职研究人员,法学 博士 吴丹红;法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N];检察日报;2008年
4 周天;说到列宁对法制统一的看法[N];学习时报;2005年
5 朱伟一;法律与智慧[N];法制日报;2010年
6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徐爱国;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再解读[N];人民法院报;2011年
7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徐爱国;法律社会学下的中国法传统[N];人民法院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涛;从督察院到监察厅[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沈大明;《大清律例》与清代的社会控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珍;瞿同祖法学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永灿;瞿同祖法律思想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宁红玲;瞿同祖的法律史社会学方法述评[D];湘潭大学;2007年
4 韦盈盈;中国古代法律中的家族主义辨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王冀;“法律”与“社会”的共谋[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6 林本昌;论中国封建法律视角中的孝[D];安徽大学;2007年
7 欧顺芳;法律文化论的逻辑[D];广西大学;2011年
8 陆玲华;从西汉历史看商品经济的兴衰与法制[D];苏州大学;2006年
9 田莉姝;中国封建主流法律思想演变之规律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10 宣阁;中国古代复仇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945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594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