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制度空间与“合法化”路径
本文选题:民族区域自治 切入点:少数民族习惯法 出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少数民族习惯法在一定范围内的民族地区至今仍然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规范。民族区域自治蕴含着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制度空间,宪法和法律的诸多条款都为少数民族习惯法进入国家法提供了依据。民族自治地方并未有效地利用国家法的制度安排,通过自治立法吸收少数民族习惯法,进而导致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司法过程中的冲突。开展少数民族习惯法调查,加强相关理论研究,自治立法吸收少数民族习惯法合理的、积极的内容,在司法过程中合理借鉴优良的习惯法,能够消除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实现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良性互动。
[Abstract]:Ethnic minority customary law is still an important norm to maintain social order and standardize people's behavior in a certain range. Regional autonomy of ethnic minorities contains the institutional space of minority customary law. Many provisions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laws have provided the basis for the entry of the customary law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to national laws.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have not made effective use of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the national laws and absorbed the customary laws of ethnic minorities through self-governing legislation. This will lead to the conflict between national law and customary law in the judicial process. The investigation of minority customary law should be carried out,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research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self-governing legislation should absorb the reasonable and positive contents of minority customary law. In the course of judicatur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customary law and the national law can be eliminated and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ustomary law and the national law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can be realized by using the good customary law reasonably for reference.
【作者单位】: 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FX02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85002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DC110211)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2012-GM-036)
【分类号】:D92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作翔;;传统的延续:习惯在现代中国法制中的地位和作用[J];法学研究;2011年01期
2 张晋藩;;多元一体法文化:中华法系凝结少数民族的法律智慧[J];民族研究;2011年05期
3 马启智;;新中国60年民族法制建设[J];求是;2009年20期
4 贾庆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J];求是;2010年2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闫超;;公共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的执行主体因素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3 向俊杰;;农民的进城务工经历与其对村委会满意度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4 林婷;权威与秩序——对于中间组织缺失与整合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李宇青;温新荣;;试论人的现代化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6 吴从环;;改革后的中国国家社会关系[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陈绪敖;;论理性官僚制及其反思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曾爱平;;摩洛哥阿拉维君主制统治合法性分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4期
9 韩志斌;;利比亚政治危机的历史探溯[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2年02期
10 陈端洪;;人民必得出场——卢梭官民矛盾论的哲学图式与人民制宪权理论[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长隽;胡劲松;;论大学章程制定主体[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湛中乐;高俊杰;;论大学章程在现代大学法人制度中的地位[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3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贺涌;;对韦伯关于资本主义以前西方经济史的一个概述[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俊俊;;“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6 何东霞;;法经济学——一个法律的经济效率视角[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8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9 许建明;刘伟平;;制度性腐败的政治学[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燕继荣;;政治文明、宪政与公共管理[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公共政策”政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6 江依妮;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邝小军;科技工作者社会分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10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芳;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低效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黄明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社会资本培育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凯;由人格化到体制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毛佳怡;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制度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吴玄;马基雅维利与威尼斯城市共和国宪政[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夏远航;作为经济法起源的经济合作契约之解释[D];湘潭大学;2010年
8 陈文;地方政府政务公开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波;天国的世俗关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郑坚;浙江省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公信力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彩莲;;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初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刘惊海;;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几个认识问题[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朱艳英;;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民族法学研究综述[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03期
4 徐曼,廖航;关于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之冲突与互动的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彭谦,赵龙淑;少数民族习惯法与西部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问题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年03期
6 陆进强;少数民族习惯法与民族法制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7 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论纲[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8 韩宏伟;;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社会功能及其考量[J];思想战线;2009年01期
9 李鸣;李剑;周强;;民族法学三十年[J];中国民族;2009年02期
10 张然;;和谐社会建构中的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J];学术探索;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成中平;卿文波;;贵州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人权问题刍议[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2 潘志成;;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现状及趋势[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3 郭婧;;刍议改革开放30年民族法制建设的成就与挑战[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4 马文艺;徐中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监督体制的思考——以宪法监督模式为视野[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5 黄元姗;;自治州在宪法法律中的地位与作用[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6 杨序顺;;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余贵忠;;少数民族习惯法在森林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以贵州苗族侗族风俗习惯为例[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8 袁翔珠;;漓江源地区少数民族生态保护习惯法调查与研究[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9 韦立宪;;发挥制度资源优势 从容应对WTO规则挑战[A];第十一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肖金明;;建构和完善农村社会民主治理体系与制度——兼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改[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向春秀;修改《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已完成调研[N];团结报;2011年
2 省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蒋永松(苗族);全面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N];湖北日报;2002年
3 ;把民族区域自治法学习好、宣传好、实施好[N];中国民族报;2002年
4 记者 翟伟;把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到实处[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5 记者 尹始学;全面学习领会和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N];民族日报;2009年
6 记者 韩萍;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建设[N];法制日报;2011年
7 省民委主任 李庆;认真学习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N];青海日报;2001年
8 布小林;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各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法律保障[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9 吴亚东;进一步学习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法[N];法制日报;2004年
10 记者傅旭;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N];人民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2 郭凤鸣;云南贡山丙中洛乡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付明喜;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4 曾祥瑞;日本地方自治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郭冬梅;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D];吉林大学;2008年
6 马训祥;少数民族经济法司法适用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嫣嫣;新疆少数民族习惯法价值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刘超;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的宪法监督保障[D];延边大学;2011年
3 张楠;法经济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法[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卫玮;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适用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葛健;论我国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制定法的关系[D];吉林大学;2010年
6 邵萍;少数民族习惯法与行政法治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7 张明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意蕴——理论与个案的透视[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8 隆奕;试论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立法[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9 杨丽姣;论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和互动[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杨磊;新疆地方立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D];新疆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11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61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