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实之辩与韩非法治思想
本文选题:韩非 切入点:名实之辩 出处:《学术交流》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名实观"是诸子百家建构其政治主张的不容回避的理论前提,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名实之辩"为韩非名实观的形成提供了浓厚的土壤。在"何以为名"方面,韩非既吸收了儒家的正名论,主张以名为首,通过以法正名来批判儒家的以礼正名,强调尚法而不尚贤。在"何为名本"方面,韩非吸收了道家的"以道为本"观,发展成为"以法为本",实现了"法立而不用,刑没而不行"的新"无为"论。在"何以为实"方面,韩非借鉴了墨家的经验主义作法,将"取实予名"发展成为"循名责实"的参验论,采用了墨家的尚同思想,主张"上法而不上贤"。对韩非名实观比较研究,进一步揭示出韩非法治思想形成的独特逻辑与时代特点。我们既要看到他们彼此之间的聚讼纷争,同时也要关注他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Abstract]:"the concept of name and reality" is an unavoidable theoretical premise for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to construct their political opinions. The "argument of name and reality" prevailing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provides a strong soil for the formation of Han Fei's concept of name and fact. Han Fei has absorbed the Confucian nominalism, advocated taking the name as the first, criticized the Confucian rite in the name of the law, and emphasized that the law is not virtuous. In the aspect of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name," Han Fei has absorbed the Taoist view of "taking the Tao as the foundation". It has developed into a new "inaction" theory of "taking the law as the basis" and realizing "not using the law but not the law". In the aspect of "why is it realistic", Han Fei drew lessons from the empiricism of the Mohist school. The theory of "taking facts and giving names"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 theory of "according to names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facts", which adopts Mohism's thought of still being the same, and advocates "the law of the law but not the sag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an Fei's concept of name and reality is made. This paper further reveals the unique logic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of Han Fei's thought of rule of law. We should not only see the disputes between them,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l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B222;D9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善明 ,周成启;关于韩非的人口思想问题——答颜啥、袁昌隆二同志[J];贵州社会科学;1982年03期
2 柴文华;冷冰冰与血淋淋:韩非的伦理——政治观[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3 王长华;从《解老》、《喻老》看韩非对老子的吸纳和改造[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4 陈谷嘉,黄震;论韩非子的德育思想[J];求索;1999年01期
5 张耀南;法家并没有一个“反智论”[J];经纪人学报;2005年02期
6 ;韩非的《五蠹》篇[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年03期
7 孙实明;韩非认识论探微[J];求是学刊;1986年01期
8 陈玉屏;韩非绝对君主专制理论的昙花一现——秦汉时期君主专制理论的发展之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2年02期
9 刘剑康;谈韩非《解老》中两个有争论的问题[J];湖湘论坛;1994年02期
10 孙景坛;韩非非法家论[J];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周子良;;韩非法思想的价值取向[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2 颜华东;;论孔子的“知”与“正名”[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3 翁正石;;王弼的言意之辩[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4 燕美善;;关于管子与法家同异的历史初探[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5 黄灄灄;;《老子》篇次演变与时代背景[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6 吴承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南大学 时显群;论韩非的用人思想[N];光明日报;2010年
2 福建三明学院 廖海花;韩非之道德观[N];光明日报;2010年
3 赵欣;韩非:抱法处势[N];中华新闻报;2008年
4 喻中;命运悲剧与现实主义[N];法制日报;2009年
5 东北师范大学 王立仁;政治的维度——韩非的人性观[N];光明日报;2007年
6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王立仁 吉林师范大学教授 祖国华;韩非的治国三境界[N];光明日报;2008年
7 张海晏;“无为”说种种[N];光明日报;2004年
8 江冬;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N];西部法制报;2010年
9 杨品;儒学大师荀子[N];山西日报;2005年
10 王博;传统哲学与中国式心灵[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伟龙;《吕氏春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洋;阐释与重构—《韩非子》研究新论[D];浙江大学;2004年
3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汲广林;《管子》道法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兆芳;韩非子历史观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2 宋洪兵;“人情论”视角下的韩非像[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马世年;韩非生平与《韩非子》文体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赵文艳;韩非治吏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秦茂森;荀韩人性论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郭雪翔;论韩非“务法不务德”的教化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7 杨军楠;先秦思想家的治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耿荣杰;荀况与韩非法律思想之比较[D];山东大学;2012年
9 修涛;先秦诸子“势”论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海华;《商君书》与《韩非子》思想同异论[D];西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39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639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