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点论”探赜
本文选题:争点 切入点:赫玛戈拉斯 出处:《政法论坛》2012年02期
【摘要】:"争点论"是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修辞学家赫玛戈拉斯系统论述的一种修辞学理论。为了对"个案"或"确定的问题"的实际解决,赫玛戈拉斯提出了四个所谓的"逻辑问题",即:事实争点(或推测性争点);定义争点;性质争点;程序争点(或转移争点)。与这四种争点并列的是所谓"法律问题",它们包括:条文的字面含义与(立法)意义或意图的争议;法律冲突;"(法律或文件表述)歧义"的争议;"基于类比推理"的争议,等等。赫玛戈拉斯身后直到公元2世纪,除了西塞罗、昆体良等人介绍他的"争点论"之外,还有学者提出了与他的学说不同的争点论,另有学者沿着他的思想继续拓进,使他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对此做出贡献最大的,也最为后世所知的,是公元2世纪的希腊修辞学家、"第二波智者派"的代表人物赫摩根尼斯。他系统地论述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13争点体系,其理论在中世纪被奉为修辞学上的最重要的权威。
[Abstract]:"argument of points" is a rhetorical theory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by the Greek rhetoric scientist Hema Goras in the second century B.C. in order to solve the "individual case" or "definite problem" in practice, Hermargoras put forward four so-called "logical problems", namely: fact dispute (or speculative dispute), definition of contention point, nature dispute point; Procedural disputes (or transfer points). Parallel to these four points of contention is the so-called "legal issues", which include: the literal meaning of the provisions and (legislative) meaning or intention of the dispute; A conflict of laws; a dispute over "ambiguity (of law or document expression)"; a "dispute based on analogical reasoning," etc., until the 2nd century AD, after Hermargoras, with the exception of Cicero, Quintillian, and others, who introduced his "argument of points of contention," Some scholars have put forward different points of contention from his theory, and others have continued to advance along his thinking, so that his theory can be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ose who have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this have also been the most known in later generations. Hermornes, a Greek rhetorician in the second century AD and representative of the second Wise School,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13-point system, which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and whose theory was regard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authority in rhetoric in the Middle Ages.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
【分类号】:D9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祥龙;;孝意识的时间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孙伟平;论逻辑思维的功能与局限性[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3 罗松涛;由诗之言到说之语——从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之阐释看其语言之思[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4 江峰;;客观与主观:当代课程哲学的两种知识观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5 夏思永;肖正;;“顺其自然”与“征服自然”——中希古代健身理念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6 王天成;先验逻辑与直观[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4期
7 相秀丽;现代化:从熟人社会到生人社会[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5期
8 赵学乾;超验存在与现实存在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王海燕;;苏格拉底的“反讽”及其当代意义[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汪合生;戴良桥;;论“誓”对中西法律文化传统的影响[J];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大为;;“诗意人类学”:中国古典诗学与解构主义的精神会通[A];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葛宇宁;张四化;;制约关系“两独”在刑事案件事实认定中的运用[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仲辉;;对海德格尔“纳托普报告”的再“观看”[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学森;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何颖;多维视野中的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邢占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范庭卫;教学过程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9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黎蜀宁;民事执行行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蒙晓阳;自然人人格权客体范围之扩张——法的人文关怀体现[D];广西大学;2001年
2 王世涛;论近代英国经验论实体学说的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于霞;战国名实之辩的文化解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宏;加入WTO的效应——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李海青;批判的价值——休谟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金松兰;论韩国基督教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社会影响[D];延边大学;2003年
8 张家铣;从规范世界到意义世界[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高宏;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学及其对海德格尔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3年
10 韩光明;意思表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荣军;日本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动向[J];外国法译评;1996年02期
2 张艳;加拿大民事诉讼中的审前准备程序[J];政治与法律;2002年04期
3 林剑锋;;日本民事司法改革中证据收集程序的扩充——争点中心审理主义的重要保障[J];司法改革论评;2002年02期
4 邓辉辉;;论判决理由的既判力[J];理论探索;2006年06期
5 赵泽君;;加拿大禁止重复诉讼的识别标准及其演变[J];法制与社会;2010年02期
6 龙云辉;;日本民事要件事实及其机能[J];学海;2007年01期
7 白迎春;;日本“辩论兼和解”的民事审判方式[J];太平洋学报;2009年11期
8 赵泽君;;加拿大禁止重复诉讼的判例规则及其演变[J];兰州学刊;2010年07期
9 许舒宁;;美国民事诉讼的排除规则及其借鉴意义[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白绿铉;关于日本全面修改民事诉讼法的情况[J];法学杂志;1996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戴玉华;两个具有兼并关系争点在审理中的认定地位[N];江苏经济报;2005年
2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杜闻;“间接禁反言”原则及其发展[N];人民法院报;2005年
3 杨 华;原告如何向该公司及银行主张权利[N];人民法院报;2004年
4 杨晓蓉;当前劳动合同争议案中的热点与难点透视[N];人民法院报;2005年
5 周珂 白硕;一事不再理原则在仲裁中的适用[N];法制日报;2005年
6 杜闻;医患信息保密特权及弃权方式[N];人民法院报;2006年
7 章童;打折机票退票引出纠纷[N];中国质量报;2003年
8 杜 闻;特定否认和概括否认[N];人民法院报;2004年
9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杜闻;剩余传闻例外及其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6年
10 欧海鸥;依据生效判决认定的事实免除证明责任探究[N];人民法院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仕琴;日本裁判员制度研究及其借鉴意义[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78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678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