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和他们一起思考”——“同情法”在法律史解释中的运用
本文选题:同情法 + 法律史 ; 参考:《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同情法"是指面对历史问题,假设自己处于同一情景,最大限度地还原同一背景,站在换位思考的角度下,追问:"设我为彼,当何所思?"最终合情合理地探求出其中的原因。实际上是尽量做到"在当时和他们一起思考"。因为人的心灵相同,历史学作为一种"人学",再加上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解释,这三者决定了"同情法"在法律史解释中是能发挥作用的,考诸许多法律史问题,用"同情法"可以更好、更深入地进行解释。但是此法的应用也是有限制的,它必须建筑在尽量"客观真实"的材料基础上,且还需要和其他方法配合,方能更好地发挥其解释力。
[Abstract]:"sympathy method" means that in the face of historical problems, assuming that you are in the same situation, restoring the same background to the maximum extent, stand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position thinking, asking: "set me as that, what should I think?"Finally, it is reasonable to find out the reasons.Actually, try to "think with them at the time."Because people's hearts are the same, history as a kind of "human studies", plus the purpos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is to explain, these three decided that "sympathy law"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egal history can play a role, research on many legal history issues,The method of sympathy can be used to explain it better and deeper.However,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is also limited. It must be based on "objective and real" materials as far as possible, and it also needs to cooperate with other methods in order to give better play to its explanatory power.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法律史学研究院课题(12JJD820018)
【分类号】:D9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士朋;梁治平;吕平义;;法律教育中的法律史[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01期
2 王志强;中国传统法的地域性论略[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徐彪;"法制史"、"法律发达史"、"法律史"——一个历史维度的观察[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邝良峰;;留日法政学生与清末法政学堂[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林咏荣;俞教授荣根先生主讲《中国古代社会法律史研究》读后感[J];现代法学;1995年04期
6 李雪梅;石刻铭文与法律史料[J];中外法学;1999年04期
7 赵晓耕;两宋法律中的田宅细故[J];法学研究;2001年02期
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J];中西法律传统;2001年00期
9 陈煜;中国法律史研究新思路——读《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10 王文;;《法律的故事》中的法理学[J];博览群书;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勤华;;西方法学观在近代中国的传播[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淇;论法律史研究中的功能主义[N];吉林日报;2009年
2 华谷文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出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有待纵深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徐爱国;中西法律史的规范比较与结构比较[N];人民法院报;2011年
4 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 何勤华;弘扬法律史的精神[N];法制日报;2011年
5 冯永明;经济变迁及社会冲突中的新法律史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6 记者刘鹏;出土文献重述先秦至魏晋法律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本报书评人 黄敏兰;审判动物,其意安在?[N];中华读书报;2009年
8 杨一凡;游牧法律史研究的成果[N];人民日报;2008年
9 李曙光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共和当在民主之先[N];经济观察报;2010年
10 汪雄涛 云南大学法学院;得情与调处:古代诉讼的一个误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素芬;明暗之间:近代中国的狱制转型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2 袁兆春;孔氏家族宗族法及其法定特权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3 金晓丹;法律的稳定与变化[D];吉林大学;2007年
4 邓勇;试论中华法系的核心文化精神及其历史运行[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轺迦;第四脚注与美国司法审查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3 张宁波;抑商辩[D];苏州大学;2009年
4 韦君妤;从《天盛律令》看西夏对外经济政策[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5 周发财;法律目的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6 于妙妙;反传统的纯粹法社会学[D];山东大学;2007年
7 钟红艳;身体·惩罚史·自由[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8 赵丹;专制权力与宪政自由[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9 邱晓磊;论庞德的衡平观[D];苏州大学;2007年
10 杨晓畅;庞德利益理论根本诉求的探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61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761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