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为制度的私人自治根基
本文选题:法律行为 + 私人自治 ; 参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摘要】:私人自治是法律行为制度的思想根基。私人自治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根本组织原则的事实是法律行为的概念与制度产生的根本因素之一。法律行为旨在实践交换正义与纯粹的程序正义,自治基本上就能满足法律行为伦的要求。由实行私人自治原则所致,以法律行为制度为其独特且主要内容的私法必然是形式主义的,从而呈现出形式主义的品格。认为法律行为成立是事实判断的通说有误,此种定性使自我约束不彰,从而亦断送了私人自治(自我决定)的生机。现行正面规定有效要件的立法模式欠妥,通过建立"成立推定有效"规则,并使积极性的"有效要件"转变为消极性"效力阻却事由",不仅可建立法律行为生效的"要件体系",亦也可使私人自治获得体系性实现。无论是强制性规范"有效要件"还是公序良俗"有效要件",均为概括条款,司法适用时应慎之又慎,以免过度戕害私人自治。
[Abstract]:Private autonomy is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legal behavior system.The fact that private autonomy has become a fundamental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 in modern society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factors of the concept and system of legal behavior.The purpose of legal act is to exchange justice with pure procedural justice, and autonomy can basica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legal behavior.As a result of the principle of private autonomy, the private law with the legal behavior system as its unique and main content must be formalistic, thus showing the character of formalism.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legal act is wrong in the judgment of fact, which makes self-restraint not clear, and thus destroys the vitality of private autonomy (self-determination).The current legislative model of positive requirements for validity is inadequate, and by establishing the rule of "establishing the presumption of validity",And to change the positive "effective elements" into negative "effective factors" can not only establish the "essential elements system" for the legal acts to take effect, but also make the private autonomy obtain the systematic realization.Both the "effective elements" of compulsory norms and the "effective elements" of public order and good customs are general clauses, which should be applied with great care in order to avoid excessive harm to private autonomy.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分类号】:D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增基;现代法治的形式理性品格[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传才,凌艳传;论缔约过程中的告知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强昌文;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护意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张颖杰;论国企改制的产权构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李静;;陪审制度的文化解读——兼论我国新陪审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徐卫;;信托受益权:物权?债权?抑或新权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陈治国;论罗尔斯正义观的三个理论向度及其表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8 王文科;经济全球化、全球问题与全球伦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奚玮,何艳芳;“治愈”抑或“缓解”:死刑复核程序改革论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王大鹏;罗尔斯“正义国家”理论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吴瀚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李茹;政府干预市场的伦理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陈海光;中国法官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8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尹丽;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朱家存;走向均衡[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勇华;简易程序论[D];湘潭大学;2002年
2 彭鹏;论社会正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付阳;司法公正与舆论监督[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冯旭峰;物权行为理论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5 曾国文;论我国市场经济下劳资关系的法律调整[D];苏州大学;2001年
6 赵文静;试论责任与责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迎宾;我国村民自治组织行政主体地位之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孟利民;取得时效制度存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王富博;合同格式条款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王新宇;法律意识之理论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姚建宗;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炎;;试论无权代理人的民事责任[J];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1年01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杨;;国家介入父母、子女关系的法理基础及限度[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陈志宏 唐 宵;订约权的特征及保护[N];人民法院报;2004年
2 ;纠纷裁决应更加规范化[N];华夏时报;2010年
3 珠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 王智斌;难道法律真的不管家务事?[N];珠海特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军;法律行为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波;地方立法的扩张趋势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琴宝;中国法治建设路径选择[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63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763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