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法社会学研究的新视域——以魏晋南北朝王僧孺谱学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04-30 12:44

  本文选题:法社会学 + 魏晋南北朝 ; 参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编修蔚为风气。当时所修谱牒的主要内容包括谱主姓名、郡望、官爵、世系、婚姻关系等。这些内容折射出较强的等级差别性和血缘传承性等法社会学特征。魏晋南北朝谱牒本质上是当时社会分层——门阀制度的客观体现。王僧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谱学名家,亦是中国谱牒学史上著名的王氏谱学的代表人物。以王僧孺谱学为中心展开研究,在历史性考述王僧孺修谱行为的基础上,探析其行为背后的法社会学动因并作出评价,具有法社会学与历史学的双重意义。
[Abstract]:During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compilation of genealogy became popular.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genealogy at that time included the name of the master, county lookout, official viscount, lineage, marriage and so on. These contents reflect strong rank difference and blood inheritance and other soc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genealogy of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as essentially the objective embodiment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the system of door-valve at that time. Wang Sanru, a famous genealogist i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is also a famous representative of Wang's genealog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enealogy. Based on the study of Wang Sanru's genealogy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historical examination of Wang Sanru's writing behavior,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evaluates the motivation of sociology of law behind his behavior, which has the dual significance of sociology of law and history.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分类号】:D909.2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凤生;;中西绘画的不同风格对科学传播的影响——“李约瑟难题”的一种另类解答[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育红;人为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朱鸣雄;宏观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3年

3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8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9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10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宏;近代中国城市女子服饰变迁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2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10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劲松;;司法审判中单位证明现象的法社会学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杨敏;陆益龙;;法治意识、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选择——基于2005 CGSS的法社会学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3 厉尽国;;多元纠纷解决视野中的民间法[J];民间法;2009年00期

4 刘练军;;宪法精神何处安放?[J];浙江人大;2011年08期

5 杜健荣;;法律与预期——论卢曼对法律之社会属性的重构[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年03期

6 刘练军;;宪法精神何处安放?[J];人大研究;2011年09期

7 浦加旗;;苗寨社会秩序解读——从法社会学、法人类学的视角[J];文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李友根;;论案例研究的类型与视角[J];法学杂志;2011年06期

9 易军;;面子与纠纷解决——基于法社会学的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石丹丹;;我国未来法理学的发展方向[J];改革与开放;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胡勇;;古村土地资源纠纷的法社会学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鸿台;;论社会程序公正与社会实体公正[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波;城市的归城市,,农村的归农村[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夏斌;深入社会生活找寻法律的生命源泉[N];解放日报;2009年

3 记者鲁小彬 通讯员张建;需挖掘传统文化法治元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胡启忠 胡业勋;略论法事实的研究价值[N];光明日报;2010年

5 范愉;法学研究中的现实主义立场与经验实证方法[N];光明日报;2006年

6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江国华;习俗的法治意涵[N];人民法院报;2009年

7 刘作翔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规范如何进入法律之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张海滨;需要警惕的法律依赖症[N];法制日报;2006年

9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教师、法学博士后 吴丹红;“纸包子”事件:引人深思的五个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7年

10 朱景文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合与分之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汤唯;法社会学在中国[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2 杜健荣;卢曼法社会学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彭艳崇;行动中的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周晓虹;透视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多元论[D];吉林大学;2006年

5 马国强;和谐社会视阈中的纠纷解决机制[D];吉林大学;2007年

6 贾焕银;漏洞补充与民间规范关联性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刘建仓;马克思主义法社会学视角下社会组织解纷机制实证分析[D];西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洁;魏晋南北朝法律的儒家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娄曲亢;法社会学名词在中国语境下的变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崔俊杰;马克斯·韦伯法社会学思想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4 伍征宇;探源法社会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师帅;农民土地问题之法社会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张杰;中国私了现象的法社会学解读[D];安徽大学;2012年

7 张善根;法社会学理论资源的梳理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孙冕;乡土社会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社会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欣;欧根·埃利希的法社会学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10 雷明贵;法社会学思想对旧中国民法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246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8246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6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