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批判
本文选题:法律与社会科学 + 中国 ; 参考:《政法论坛》2013年01期
【摘要】:法律与社会科学运用的方法论,最为重要的是如下三个部分:由"中国概念"带来的中国法律实践特殊化的效果,由"价值中立"获取的客观描述中国特殊实践得以形成的所有要素,以及由"实然推导应然"揭示出中国实践真正遵行的非国家法(习惯法)。正是在这三个方面的指引下,法律与社会科学的研究者试图给出有关"中国法律实践"的最恰当的解释和说明。不过,由于所有类型的"中国概念"均不具备使得中国实践特殊性的主张得以成立的能力、由于所有描述中国实践的努力必然会运用价值判断、由于应然与实然之间不能相互推导,所以,法律与社会科学的学术努力,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悲剧。
[Abstract]: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methodology of the application of law and social science is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 the effect of the special Chinese legal practice brought by the "concept of China", and the objective description of all the elements formed in China's special practice from "value neutrality", as well as the non state that the Chinese practice truly follows. Law (Xi Guanfa).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se three aspects, the researchers of law and social science try to give the most appropriate explanation and explanation about the "Chinese legal practice". However, because all types of "Chinese concepts" do not have the ability to make China's practice special, because all the Chinese practice is described. Efforts are bound to apply value judgment, because the academic efforts of law and social science are a tragedy destined to fail from the beginning, because they should not be derived from each other.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
【分类号】:D9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强世功;“法律不入之地”的民事调解——一起“依法收贷”案的再分析[J];比较法研究;1998年03期
2 强世功;;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理解中国宪法的新视角[J];开放时代;2009年12期
3 顾培东;;中国法治的自主型进路[J];法学研究;2010年01期
4 翟志勇;;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论宪法爱国主义[J];政法论坛;2010年02期
5 公丕祥;;全球化、中国崛起与法制现代化——一种概要性的分析[J];中国法学;2009年05期
6 刘星;重新理解法律移植——从“历史”到“当下”[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雷安军;;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合法性问题初探[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3 赵坤;;论移植宪法的权威性[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4 吕明;;制度、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对法治“本土资源论”的一种补充[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许洁;;中国法制现代化范式的消解和建构——从中西法律价值观的比较维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张卉芳;;论成文法在农村的困境与出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7 王端庆,毛国红,曹大文;加强法制建设是推进21世纪我国高教发展的重要基础[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8 吕柳玲;;两大法系之代理理论及其比较[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张静;;从思想到生活:中国法学的目的迷失及找回——《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所开启的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强世功;;权力的组织网络与法律的治理化——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中国法律的新传统[J];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波;;具有检察特色的教育培训机制之构建[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3 卞建林;高家伟;谭秋桂;孙锐;;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邓正来;;中国社会科学的当下使命(初稿)[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5 强世功;;法律移植的终结——对当代中国法理学的反思[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6 王庆丰;谢锐勤;;互动与博弈:民事调解与能动司法——以城乡二元社会为背景[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赵过渡;;论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协调机制[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跃;;城市立法权:认可与规范优于争取[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邓正来;;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科学的“走出去”战略[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10 李瑜青;;当代中国法律权利意识的解读——从法文化学入手的思考[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4 陆晶;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法治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7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文生;国家非公开行使权力的法治[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周强;回族风俗习惯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陈小华;西双版纳生态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葛令磊;法律与发展运动述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吴双;股东资格确认的法律实证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时锐;海南黎族习惯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马锡兰;中、日保险法的告知义务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陈真亮;中国环境法法典化的方法论问题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10 鲁文秀;大陆法在非洲的移植与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德美;浅论法律移植的方式[J];比较法研究;2000年03期
2 冯卓慧;法律移植问题探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谢鹏程;论法律的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以法律移植为例[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06期
4 甘阳;;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J];读书;2007年06期
5 公丕祥;;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制现代化议题[J];法学;2009年05期
6 王绍光;潘毅;潘维;贺雪峰;强世功;张静;单世联;刘昶;白钢;卢晖临;谢遐龄;舒炜;赵晓力;麻国庆;何明;;共和国六十年:回顾与展望[J];开放时代;2008年01期
7 黄宗智;;中国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J];开放时代;2008年04期
8 郝铁川;论良性违宪[J];法学研究;1996年04期
9 翟小波;宪法是关于主权的真实规则[J];法学研究;2004年06期
10 刘研;以日为鉴:浅谈法律移植的制约因素[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贺小荣;[N];人民法院报;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建华;诉讼证明过程的主观性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肖振,陈洪敏;侵占罪问题探新[J];天府新论;2005年S1期
3 李廷吉;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4 陈林跃;;论经济犯罪中的贷款诈骗罪特征的认定[J];企业经济;2009年10期
5 陈喜荣;;论毛泽东的主观能动性思想的理论贡献[J];江汉论坛;2010年05期
6 李兰英,雷堂;论严重不负责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薛辉;法律实践与道德理论的分离——兼评波斯纳文丛三《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疑问》[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黄建武;法的价值在法的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彭丹云;;论模糊性语言在法律实践的运用[J];边缘法学论坛;2006年01期
10 彭丹云;;试论模糊性语言在法律实践中的运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丹云;;论模糊性语言在法律实践的运用[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左庄伟;;也谈西方现代派艺术[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3 李连君;;从英国法律实践的角度看海事证据收集及分析(英文)[A];中国律师2006年海事业务研讨会暨年会资料集[C];2006年
4 张建伟;董文涛;王宇;;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研究[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5 乐艳飞;刘军;郑俊褒;楼正国;李光;;人体电流感觉阈值客观测试系统的研制[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刘琳玲;;从董必武法律实践看其法律权威思想[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7 张志善;;董必武大革命时期在武汉的伟大法律实践[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8 王晶;谢雪峰;;反兴奋剂司法中若干“两难困境”的法理要义与法律实践的思考[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9 王仁法;;悬概念及其法律实践意义[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英明;;法医鉴定人资格问题[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行动组;北京东方美汇家具被诉造假欺诈[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衣鹏;中国概念在美IPO神话:周期性亢奋?[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3 特约撰稿 吴勇毅;十大最佳IPO中企占半数 海外资本热捧中国概念[N];通信信息报;2010年
4 胡金华;新QDII出海瞄准“中国概念”股[N];华夏时报;2008年
5 王栋琳;崛起的人民币崛起的“中国概念”[N];中国证券报;2007年
6 吴慧;基金系QDII加速[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7 窦云峰;中国概念“登陆”纳市希望渺茫[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8 肖炼;华尔街的中国概念热[N];人民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姜靖;天际网要做中国的linkedin[N];科技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汪恭彬;中国概念向中国价值转变[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霍宏霞;论权利推定[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李仪;清代法律职业者的法律知识与法律实践[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冀诚;试论所有制概念对中国私法制度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邓巍;德沃金法律阐释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5 孙伟;吴经熊法律实践研究(1917-1949)[D];苏州大学;2009年
6 马得华;德沃金与法律的解释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张帆;论建构性解释[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刘冰雪;清代丧葬法律与习俗[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张琪;争议与阐释[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陈迎新;刑事诉讼理性的思考[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媚;我国民商事法律实践中公共政策运用问题初探[D];吉林大学;2010年
2 余可;税务行政合同法律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04年
3 郑晔;无船承运人基础法律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孙文婧;歌德诗学中的抒情诗概念[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陈珍玲;论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D];厦门大学;2009年
6 胡富成;鲁迅传记写作的历史与现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冯耀娣;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的生成和展望[D];四川大学;2006年
8 赵相昌;转化型抢劫罪疑难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张继;试论西周法律的中和特征[D];苏州大学;2005年
10 王咏晖;多边贸易体制下环境例外条款(GATT1994第20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26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826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