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中国法学如何走向世界——基于一个刑法学者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5-13 10:40

  本文选题:中国法学 + 教义刑法学 ; 参考:《法商研究》2013年02期


【摘要】:晚近以来,虽然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但在学术的创新与发展方面仍相对滞后,这与中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大国地位不相匹配。因此,中国学术特别是中国法学如何走向世界就成为学者们亟待研究的时代课题。中国法学走向世界的具体路径是加强法学研究的实践性,即部门法学应该以中国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为中心进行跨学科的协同研究,在引进西方国家某些法律制度或法律教义原理和理论时应该注意该制度、原理和理论的适用条件、存在的社会基础和运行的社会环境,在研究我国的法治发展问题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国家法治的运行模式,而应当将某些特定的政治制度背景或基本国策作为前提,在法学研究中应当根据现存的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及运行规则并考虑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文化观念和价值诉求等因素来确立法律制度模式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理论。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China has created a remarkable miracl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still lags behind in academic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not in line with the status of China as a great country in the world. Therefore, how Chinese academics, especially Chinese law, move into the world has become an urgent topic for scholars to study. The specific path of Chinese jurisprudence to the world is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ity of legal research, that is to say, the sectoral jurisprudence should focus on the practical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China to carry out interdisciplinary and collaborative research. In introducing certain legal systems or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of legal doctrine in Western countrie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ondi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systems,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the social basis for existence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ir operation. In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le of law in our country, we should not completely copy the operating mode of the rule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but should take some specific political system background or basic national policy as the premise. In legal research, the legal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ting rules of the existing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habits, cultural concepts and value demand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order to form the legal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分类号】:D920.0;D9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文远;;刑法应对社会风险之有所为与有所不为[J];法商研究;2011年04期

2 周详;;民生法治观下“危险驾驶”刑事立法的风险评估[J];法学;2011年02期

3 周详;;胎儿“生命权”的确认与刑法保护[J];法学;2012年08期

4 魏敦友;;“知识引进运动”的终结——四评邓正来教授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J];河北法学;2006年10期

5 焦旭鹏;;无问而问与不答之答——读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J];河北法学;2007年09期

6 潘云华;;“无知”地“建构”中国法律的理想图景——对正来学者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有关“建构”思想的想象[J];金陵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7 轩传树;;如何认识西方视野下的“中国模式”[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齐文远;;中国刑法学该转向教义主义还是实践主义[J];法学研究;2011年06期

9 龙宗智;;观察、分析法治实践的学术立场和方法[J];法学研究;2011年06期

10 王国龙;;中国法学研究中存在“知识遮蔽实践”吗?——反思新保守主义有关“中国理想法律图景”的承诺[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利涛;;软力量概念再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储召锋;;软权力的思想演进——从修昔底德到约瑟夫·奈[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安徽省纪委治理商业贿赂课题组;;医药行业商业贿赂形式、危害及其治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李斯特;;传统文化“误用”的政策分析——从耐克广告争议案切入[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5 李效东;;软实力与硬道理[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刘二伟;马仁峰;张玄超;;美国的崛起与软实力——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历史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1期

7 陈星;朱松岭;;试论台海局势的动态平衡及其调控[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刘相平;;大陆对台工作软实力之构成及实施路径探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余惠芬;;“第三意义世界”与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魏超;;中国军队的软实力与战略传播[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熊富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三大宏观视角[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李雪平;;从国际法角度论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国际化[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七)[C];2008年

4 娄海东;;环境法律的捍卫——从“环境”概念切入[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谷琳;霍滨;;浅议导入软权力塑造我国政府形象的必要性[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6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李雪平;;从国际法角度论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国际化[A];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二○○七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屈彩云;;日本环境ODA的战略发展探析[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隋伟;东亚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6 赵良英;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构建[D];武汉大学;2010年

7 钟馨;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9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菁菁;破坏监管秩序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兵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刑事立法司法疑难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杨一;沟通行为体、国内制度变迁与国际制度准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娟;沙特的“软实力”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强;从国外司法实践看我国电视节目模板保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袁菁;论遗弃罪中的遗弃行为[D];湘潭大学;2010年

7 罗勉;论驾车碰瓷行为的定性[D];湘潭大学;2010年

8 申健;巴以问题: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9 罗满秀;试论国际政治资源对金融危机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康纪强;论盗窃罪的未遂形态[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蕊莉,刘明慧;法律禁止失效的经济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张明楷;;日本刑法的发展及其启示[J];当代法学;2006年01期

3 陈兴良;;刑法学:向死而生[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黄宗智;悖论社会与现代传统[J];读书;2005年02期

5 贾凌;毕起美;;醉酒驾驶行为入罪论[J];法学杂志;2010年09期

6 李龙,汪习根;二十世纪中国法理学回眸[J];法学评论;1999年04期

7 陈兴良;论犯罪构成要件的位阶关系[J];法学;2005年04期

8 周详;;民生法治观下“危险驾驶”刑事立法的风险评估[J];法学;2011年02期

9 郏红雯;;关于酒后醉酒驾驶的立法思考[J];公安研究;2010年03期

10 托尼·安德烈阿尼;赵越;;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是否意味着“中国模式”的必然终结?[J];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涛;;现代化范式的困境——评邓正来先生“全球化与中国法学”系列文章[J];河北法学;2008年12期

2 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上)——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J];政法论坛;2005年01期

3 邓正来;;中国法学的批判与建构——就《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答吉林大学理论法学读书小组[J];政法论坛;2006年01期

4 于晓艺;;中国法学之自主性寻求——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年01期

5 丁国强;;问题、现实以及精神出路——读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年07期

6 张静;;从思想到生活:中国法学的目的迷失及找回——《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所开启的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柯岚;;谁之中国?何种主体性?——再读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J];河北法学;2007年03期

8 林来梵;郑磊;;基于法教义学概念的质疑——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J];河北法学;2007年10期

9 胡旭晟;;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追问——读《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之初步印象[J];河北法学;2007年10期

10 王晶宇;;支配、正当性与法律理想图景——读《中国法学向何处去》[J];河北法学;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历届年会简介[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4年

2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历届年会[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3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历届年会[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4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历届年会[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5 任建新;;在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律论坛暨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2年

6 吴大华;;新的起点 新的探索——在“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7 杨海坤;赵富强;;英美法对中国法学教育的影响[A];法学教育:比较与省思——现代法学教育论坛文集[C];2001年

8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简介[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9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简介[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10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简介[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法学理想图景如何可能[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吉林大学法学院 黄文艺;在焦虑中寻求变革[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记者 孙承斌;中国法学会举办世界贸易组织法律论坛[N];人民日报;2001年

4 张亮邋本报记者 蒋安杰;郭道晖 只留清气满乾坤[N];法制日报;2007年

5 记者 杨文锁;中国法学法律网合作机制成立[N];人民公安报;2007年

6 贾君;努力推进《消法》贯彻实施[N];中国消费者报;2006年

7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邓正来;中国法学的困境与出路[N];文汇报;2008年

8 记者 张召国;《当代中国法学名家》首发式在京举行[N];人民法院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尹铮;立实践之基 创理论之新[N];检察日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周芬棉 秦平 整理;2001年中国法学热点回顾[N];法制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瑞雪;论“国家—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王岩云;当代中国权利问题研究检视[D];吉林大学;2008年

3 穆中杰;上海市法学会历史变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4 吴真;公共信托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任瑞兴;诉权的法理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6 辛国仁;纳税人权利及其保护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王峰;契约式谋划:关于罗尔斯万民法的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8 钱继磊;论全球化对人权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9 方立新;传统与超越[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10 陈友清;1997-2007:一国两制法治实践的法理学观察[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武强;经济法本土资源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宏伟;现代化理论与当代中国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王亚鹏;迈向现代化中国法治的探索[D];复旦大学;2008年

4 姚选民;“和谐社会”主题下的法学研究现象之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5 于明;爱德华·柯克爵士与英国法学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6 于晓青;论法学家的知识结构[D];华东政法学院;2001年

7 张书友;法律实证主义传统中的凯尔森[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邓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与现实[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郑红;对中国法学研究中“国家—社会”框架的研究检视[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周俊;行政规则与规则行政[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82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882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1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