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立法质量的判断标准

发布时间:2018-05-18 21:08

  本文选题:立法质量 + 判断标准 ; 参考:《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05期


【摘要】:正法治当为良法之治。法治中国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立法。2011年,我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当国人还处于兴奋之时,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问题旋即被提上日程。我们无意否认中国的立法成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立法快速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每年的立法都是以数以百计的规模产出,可谓硕果累累。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立法的数量与质量并不成正比,从总体上说,立法质量尚不尽如人意,这也是为什么还有完善的重任之所在。这涉及到立法质量的判断标准是什么的问题。我认为立法质量的判断标准应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即价值标准、合法性标准、科学性标准、融贯性标准以及技术性标准。
[Abstract]:The rule of law should be the rule of good law. The construction of a China ruled by law requires us to take legislation seriously. In 2011, China solemnly declared to the world that the socialist leg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d been formed, while the people of China were still excited. The question of how to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as put on the agenda at a new starting point. We have no intention of denying China's legislative achievements. Since the 1980s, China's legislation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from the central to the local level, producing hundreds of pieces of legislation each year, which is fruitful. But we must see that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legislation in our country are not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each other. Generally speaking, the quality of legislation is still not satisfactory, which is why there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perfection. This involves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the standard for judging the quality of legislation. In my opinion, the judgment standard of legislation quality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value standard, legitimacy standard, scientific standard, inclusive standard and technical standard.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0.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大林;;深刻体会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法治精神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兵团党校学报;2008年01期

2 ;法律清理:中国立法迈向法典化[J];法治与社会;2010年10期

3 法言;;判断法律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话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二)[J];中国人大;2011年12期

4 本刊编辑部;阿计;;中国立法五年回眸[J];江淮法治;2008年08期

5 李适时;;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立法质量[J];中国人大;2009年11期

6 赵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J];共产党人;2011年06期

7 本刊编辑部;王燕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J];法治与社会;2011年05期

8 韩大元;;立法质量与法律体系[J];法制资讯;2010年11期

9 李适时;;坚持党的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走向完善[J];中国人大;2011年12期

10 陈丽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J];江淮法治;2009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伯涛;;董必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启蒙者和奠基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2 阿计;;推进立法改革 走向“良法之治”[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3 马克利;;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之路[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刘平;江子浩;黄震;吴勤民;李瑜青;李萍;王松林;程彬;史莉莉;叶慧娟;陈琦华;赵斌;;地方立法后评估制度研究[A];2008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8年

5 谢天放;沈建明;宋箐;诸晓鸣;徐东;;我国地方立法的流变与展望——以上海市地方性法规的分析为例[A];2005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5年

6 谢天放;宋箐;崔凯;;地方立法特色研究(主报告)[A];2006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6年

7 谢天放;王宗炎;何雅;崔凯;;地方立法统一审议机制研究[A];2007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7年

8 沈国明;;未来十年,要增强法律的有效性[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9 任德存;王劲;;论建设杜会主义法制社会需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10 刘运宏;;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2007年年会述要[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重道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河南省郑州市人大常委会 张国宏;完善立法程序 提高立法质量[N];人民代表报;2009年

3 山东省莱西市人大常委会 孙永高;做好涉农立法工作 提高涉农立法质量[N];人民代表报;2010年

4 任达;加强民主立法 提高立法质量[N];法制日报;2007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 李林;中国立法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N];北京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庄永廉;中国立法:关键之年健步前行[N];检察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程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建立[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陈丽平 采访整理;顾昂然:新中国立法工作的“活字典”(下)[N];法制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刘伟 贾辉;提高立法质量 注重监督实效[N];黑龙江日报;2007年

10 本版编辑邋吴兢 毛磊 宋伟 裴智勇;凸显“中国特色”[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安东;国家权力控制论[D];武汉大学;2005年

2 杨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轨迹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青枝;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特色及对中国的启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许佩华;经济特区立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周汉华;中国法制改革论纲:从西方现实主义法律运动谈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曹海晶;当代中国立法体制的社会生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斌;现代立法中的利益衡量[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彬;立法质量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2 吴梦辽;论美国侵权法上违反注意义务的判断标准[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时扬;论美国产品责任法中的设计缺陷理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潘传广;我国地方立法质量路径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万欣;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立法[D];郑州大学;2012年

6 吕雪梅;当代中国特色法学本科教育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7 王兵;我国立法顾问参与立法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8 田方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完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朝东;“革命”与“重构”下的规则制定——1949~1976年间的中国立法背景分析[D];安徽大学;2004年

10 邵金波;地方立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072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9072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5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