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论明代妇女财产之司法保障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18-06-04 14:57

  本文选题:明代律法 + 妇女财产 ; 参考:《求索》2013年12期


【摘要】:在传统中国社会,民间的争占、钱债、婚姻、骂言等纠纷不时发生,但基于宗族传统观念,厌诉之风盛行。在中国古代,每当家族或宗教团体之内有所争端时,会先以民间私了的方式来解决,只有关涉命案或牵涉庞大利益时,才会请讼于官方。中国古代妇女地位微薄,妇女对财产几乎毫无权利,同时也不易于诉诸法律。随着商品经济的萌芽,明代争端解决机制悄然改变,妇女经济能力上升,并逐步改变了经济上依附男性的状况,所以,明代妇女已有见识和勇气突破传统,寻求法律对其财产保障上的帮助。现代社会,无论从道德观念,还是立法抑或司法实践,妇女地位已得极大提升,当财产受到侵夺或与他人发生财产争议时,我们要从司法层面保障妇女财产权益,促使妇女维权正当化,并强化妇女诉讼权利保障机制,实现男女财产权平等化保护。
[Abstract]: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disputes such as civil strife, money debt, marriage and verbal abuse occur from time to time, but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clan, the vexation of litigation is prevalent. In ancient China, whenever there was a dispute within a family or religious group, it would be resolved by private means, and only in the event of a homicide or a huge interest would it be brought before the Crown. In ancient China, women had little status and had little right to property, nor did they have easy access to law. With the sprout of commodity economy, th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of Ming Dynasty quietly changed, and the economic ability of women increased, and gradually changed the condition of economic dependence on men. Therefore, women in Ming Dynasty had already had knowledge and courage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 Seek legal support for their property security. In modern society, no matter from morality, legislation or judicial practice, the status of women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When property is invaded or disputed with others, we should protect women's property rights and interests from the judicial level. To promote the legitimacy of women's rights, an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women's litigation rights, and realize the equal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of men and women.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分类号】:D929;D923;K2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志强;;明清时期坟茔的纷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2 任志强;;明清时期广东田宅交易安全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3 任志强;;明清时期田宅相邻关系研究[J];北方法学;2012年02期

4 谢晖;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知识智慧——法律解释的知识形态[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范金民;明清时期江南与福建广东的经济联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温珍奎;;论法官形象的两种历史记忆及其现代启示 一个自我阐释权剥夺理论的解释与运用[J];法律适用;2009年01期

7 任晓兰;;晚明的悔婚现象及其法律规制[J];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06期

8 徐忠明;明清刑事诉讼“依法判决”之辨正[J];法商研究;2005年04期

9 付春杨;;传统刑事诉讼中的疑罪[J];法制与社会;2011年04期

10 汪庆红;;宋代法制历史地位的再认识——对20世纪以来宋代法制史研究成果的检视与分析[J];法治研究;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郑牧民;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孙强;晚明商业资本的筹集方式、经营机制及信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肖晖;中国判决理由的传统与现代转型[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5 明辉;传统中国侵权行为的法律对待[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高志超;明清时期伶仃洋区域海洋社会经济变迁[D];暨南大学;2008年

7 管伟;中国古代法律解释的学理诠释[D];山东大学;2008年

8 严曦;明代绅士与诉讼[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张姗姗;古代中国的“契约自由”:文本与实践的考察[D];吉林大学;2009年

10 祖伟;中国古代证据制度及其理据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筱研;明末的强盗案件及府级推官的司法审判[D];吉林大学;2011年

2 康宁;明中后期下澳通夷问题及其司法实践[D];西南大学;2011年

3 赵曼;从判牍看明代户绝继承[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陈嫦娥;明清珠江三角洲燃料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祝家尧;论明代热审制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唐志攀;《汉语大词典》“人”部孤证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东旭;明代司法中的里长和老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贺昭艳;明代女性财产继承制度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9 孟祥辉;明代人身损害赔偿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孙军燕;评述历代牙行法律制度[D];复旦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明明;;商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下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梁敏;;从《唐律》的规定性及社会实践看唐代妇女的地位[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彭卫;汉代婚姻关系中妇女地位考察[J];求索;1988年03期

4 吴克尧;;康熙朝锡伯族妇女悲惨命运述略[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年04期

5 白冬;;谈秦朝妇女地位的提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李治勤;;武则天参政原因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7 王蓉;殷周妇女社会地位变迁之原因浅析[J];社科纵横;2004年04期

8 井红波;;北朝鲜卑妇女的婚姻观[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9 王瑞英;;从甲骨文金文看商周妇女地位的变化及原因[J];求索;2008年06期

10 欧阳凤莲;吴显华;;略论秦汉妇女地位的演变[J];学理论;2009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玉生;;唐令与礼的关系析论[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2 李久昌;;“天下之中”——中国古代第一个建都理论[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高娃;;中国古代城镇建设史上有益的借鉴——辽代中小城镇建设的人文思维[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刘春迎;;北宋东京三大节日及其习俗[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1995年

5 耿天勤;;中国古代杰出的文献学家郑玄[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胡如雷;;两件敦煌出土的判牒文书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状况[A];唐史论丛(第二辑)[C];1987年

7 曹东升;;唐代的东方门户——登州[A];唐史论丛(第六辑)[C];1995年

8 张世民;;中国古代最早下西洋的外交使节杨良瑶[A];唐史论丛(第七辑)[C];1998年

9 池小芳;;义学的性质与功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子今;中国古代的“官数”[N];学习时报;2005年

2 葛庆廷;中国古代的兵役制[N];人民代表报;2004年

3 历史所 栾成显;中国古代农村土地制度研究述评[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博士生导师 张晋藩;中国古代国情背景下的司法制度(二)[N];人民法院报;2010年

5 闫 巍;追逐其章金银其相[N];美术报;2006年

6 何宁生;中国古代对官吏道德素质的要求[N];光明日报;2004年

7 李 艳;中国古代战争中的贵族风度[N];大众科技报;2006年

8 孙林;中国古代的信访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5年

9 王树强;席地而坐[N];中国审计报;2006年

10 记者  刘志良;再现两千年铸钱工艺辉煌[N];金融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庞海;先秦冠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2 李梅;先秦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王雪莉;宋代服饰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韦祖松;北宋国家安全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潘晟;宋代地理学的观念、体系与知识兴趣[D];北京大学;2008年

6 陈骏程;宋代官员惩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周扬波;宋代士绅结社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许健;汉代礼法结合综治模式的确立及其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李金玉;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与实践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10 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瑜;从《礼记·内则》等篇看周代妇女的社会地位[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马欣;道德文化与秦汉妇女地位[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唐莉;古希腊与先秦妇女地位的比较[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周海霞;论春秋战国妇女地位[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静;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地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6 吕永;宋代的妾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崔莉;明代妇女地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晓燕;从婚姻、家庭看汉代妇女的地位[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庆华;从《史记》、《汉书》看汉代妇女地位及其成因[D];湘潭大学;2003年

10 陈金花;从女性意识的萌动看明代中后期妇女地位的提高[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777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9777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c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