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解释的中国特色及其对我国法律体系完善的影响
本文选题:法律解释 + 法律体系 ; 参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但还不够完善,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工作,法律解释就是其中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完善法律体系的方式。法律解释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为:解释的结果不仅适用于个案,还普遍适用于所有类似案件;解释主体不仅包括法官,还包括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解释对象不仅包括法条,还包括整部法律文件甚至几部法律文件的法律精神。这使得法律解释具有明显的立法性质,并在法律概念澄清与定义、不当法律制度的微调、法律漏洞的补充和法律空白的先行探索等方面发挥着完善法律体系的作用。
[Abstract]:The socialist legal system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built, but it is not perfect enough, so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work in all aspects. Legal interpretation is one of the ways to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are as follows: the result of interpretation is not only applicable to individual cases, but also to all similar cases, the subject of interpretation includes not only judges, but also judicial, executive and legislative organs; The object of interpretation includes not only the articles of law, but also the legal spirit of the whole legal document or even several legal documents. This makes 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have obvious legislative nature and play a role in perfecting the legal system in the aspects of the clarification and definition of legal concepts, the fine adjustment of improper legal system, the supplement of legal loophol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legal gaps.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
【基金】:冯玉军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项目号:11AFX001) 2012年度“浙江工商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资助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0.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雯;;试论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2 王琰;;论法律多元观的兴起[J];法制与社会;2011年26期
3 魏胜强;;中国法律解释权主体的历史演变[J];政法论丛;2011年03期
4 王维;;浅谈法律不是万能的[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5 艾红梅;胡瑞琪;;略论道德与法律的互补整合[J];法制与社会;2011年26期
6 王作全;;对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思考——以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法律体系为视角[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魏胜强;;罗马法中法律解释权的配置探析[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许章润;;法律的道德与不道德[J];中国法律;2010年02期
9 张力文;张展展;常颖;;论法律解释的必要性及其实践[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6期
10 唐秋晨;;法律体系评估刍议[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克利;;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之路[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宋云红;;法律推理的过程分析[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景宇;;我国的立法体制、法律体系和立法原则[A];2003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3年
4 万平;;协调性论证研究[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国华;;试论董必武的法律科学观[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6 王洪;;法律推理与法律逻辑——兼评道义逻辑的冯·莱特系统和安德森系统[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7 陈杰思;;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转变的历史趋向[A];孔学研究(第十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三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笃才;;中国古代判例考论[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9 沈国明;;未来十年,要增强法律的有效性[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10 许中起;彭谦;;学习董必武法制思想 加强我国民族立法工作[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石国胜 李刚 马跃峰;我国的法律体系符合国情[N];人民日报;2009年
2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 李林;法律体系形成的五项标准[N];人民日报;2010年
3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 游劝荣;法律体系的“中国特色”[N];人民日报;2010年
4 胡水君;法律体系在民主法治进程中的作用[N];学习时报;2010年
5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殷泓 王逸吟;法律体系: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N];光明日报;2011年
6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委员 周锦尉;法律体系彰显政治文明进步[N];解放日报;2011年
7 新华社记者 邹声文 张宗堂 周婷玉;“打包”清理,直面法律体系的“硬伤”[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陈斯喜;认识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应避免的误区[N];人民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潘科峰 赵容;解读我国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N];人民公安报;2011年
10 记者 孙奕 朱薇;刘光磊代表:法律体系形成后更要做到“三必”[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全来;国际化与本土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魏胜强;法律解释权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吴向军;宗教与法的关系论纲[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4 吕志兴;宋元丰以后法律体系的变化[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5 李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曾莉;包容性实证主义法学视野中的法律与道德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黄捷;论程序化法治[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戴津伟;法律中的论题及论题学思维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李庚香;正义的形象[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杨柳;法律、管制与声誉约束[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亮;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宛吟竹;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反思与重构[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万蓉;完善我国信用卡法律体系的对策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4 李蓉;立法冲突及其解决路径[D];烟台大学;2007年
5 孙姝;论大众传媒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8年
6 蒋昱;对日本法律体系的法史考察[D];黑龙江大学;2006年
7 周丽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田凯;中国古代耻辱刑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9 田方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完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厉广雷;论中国民国时期法律体系的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03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003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