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熹对儒家法制原则的改造
本文选题:朱熹 + 儒家自然法 ; 参考:《北方论丛》2012年02期
【摘要】:"明刑弼教"学说直接凸显刑罚功能,远不如"德主刑辅"粉饰统治阶级"仁政"的效果,故而在宋代以前难以获得统治阶级的青睐。为强化封建国家的政治职能,朱熹密切关注古代法制体系的具体结构,对儒家传统的"德主刑辅"概念作了新的注解,对"明刑弼教"法制原则作了进一步阐发,添加了诸多新的内涵。
[Abstract]:The theory of "Ming Dynasty Bishi" directly highlights the function of penalty, which is far less effective than "virtue dominates punishment auxiliary" and whitewash "benevolent government" of ruling class, so it is difficult to get favor of ruling class before Song Dynasty.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the feudal state, Zhu Xi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oncrete structure of the ancient legal system, made a new annotation to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virtue dominating punishment auxiliary", and further elucidated the legal principle of "Ming Dynasty Bishi". Added a lot of new connotations.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
【分类号】:B244.7;D9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姚徽;论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贡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3 李凤鸣,王为东;皇权政治与清末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肖建新;;宋代的监察机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6 汪大白;传统《诗经》学的重大历史转折──朱熹“以《诗》言《诗》”说申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郭淑新;朱子、阳明圣人观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粟品孝;文本与行为:朱熹《家礼》与其家礼活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王竞芬;逍遥安乐的审美人生——略论邵雍儒道兼综的境界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王曾瑜;辽宋西夏金的避讳、称谓和排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高建立;;闽学与佛学之关系研究——以朱熹哲学思想为中心[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志鸿;;试述朱熹的荒政思想和荒政实践[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韩东屏;潘红霞;;朱熹理欲观新释[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天庆;徐朝旭;;静、虚工夫与明中后期儒、道交涉——以朱熹后学蔡清为例[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田智忠;;即气论仁——朱子仁学思想的精神特质[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田智忠;;朱子“中和之悟”的工夫论解读[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承相;朱子早年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李晓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4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艳秋;戴震重知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傅新营;宋代格韵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胡忠雄;正其谊以谋其利[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悦;诗与思之和谐交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意象思维[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戴和冰;《汉书·艺文志》至《宋史·艺文志》易类书目研究[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1年
3 张青;论汤显祖诗歌的主情特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董煜宇;朱熹科学思想管窥[D];郑州大学;2001年
5 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6 周莉;论个体价值观的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吴忠华;敬德与敬业精神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志霞;关于《二拍》思想倾向的再审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党辉;本体与存在:王阳明哲学的一体两面[D];河南大学;2003年
10 毛哲山;朱熹和栗谷理气论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金钟;;朱熹对提高闽人文化素质的贡献[J];教育评论;1990年06期
2 林建华;简论朱熹心性动静的思想[J];福州党校学报;2001年04期
3 徐刚;自然哲学双峰:朱熹与柏拉图比较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刘鄂培;论朱熹理学体系的“源头活水”[J];船山学刊;2003年04期
5 杨俊;弘扬朱子理学 发展地方文化——“中国朱熹与龙泉文化发展论坛”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李士金;朱熹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思考——朱子性论精神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思复古朱熹传“理学” 讲事功陈亮斥蠢儒[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年S1期
8 瓯海;国际朱熹讨论会在夏威夷大学举行[J];哲学研究;1982年09期
9 蔡方鹿;首届张h;学术讨论会综述[J];哲学研究;1991年12期
10 陈勇;“理一分殊”在朱熹伦理学体系建构中的核心作用[J];孔子研究;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牛力达;;简论朱熹对易学发展的贡献[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陈其芳;;朱熹与武夷山[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3 周予同;;朱熹之经学[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4 何乃川;林振礼;;朱熹“逃禅归儒”的思想转变[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5 郑学檬;;在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代序)[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6 方彦寿;;朱熹刻书事迹考[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7 徐刚;黄训美;;思想与现实的交融——朱熹人才观的思考[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贾新奇;;试析朱熹的权宜理论[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柯远扬;;朱熹闽学学术思想的渊源[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10 何成轩;;朱熹对儒学南传的贡献[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秀昌;二程洛学与朱熹闽学[N];光明日报;2004年
2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马照南;朱熹《四书集注》的文化意义[N];福建日报;2010年
3 厦门大学哲学系 乐爱国;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N];光明日报;2008年
4 王长达 刘建光 洪新瑜;传承朱子文化 打造标志品牌[N];三明日报;2008年
5 甘肃联合大学文学院 马有;朱熹论读书[N];光明日报;2009年
6 张立文;朱熹的理学精神[N];温州日报;2008年
7 ;朱熹与《周易本义》[N];光明日报;2000年
8 卢敦基;陈亮与朱熹的“王霸义利”之辩[N];浙江日报;2004年
9 干春松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王道政治构想的“虚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张源人;源头与活水[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权相佑;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李锋;朱熹政治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周淑萍;两宋孟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4 雷喜斌;朱熹易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霞;朱熹自然观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6 常裕;河东学派考论[D];南开大学;2006年
7 周之翔;朱子《大学》经解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8 孙学功;冯从吾学术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王宏海;以人学为视角的朱熹理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10 李秋丽;胡一桂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煌明;理念与天理——柏拉图与朱熹[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高会霞;朱熹仁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3 孙华;朱熹《家礼》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李红军;朱熹与退溪的人性论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0年
5 田智忠;朱熹论“曾点气象”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6 江山;从《朱文公文集》看朱熹的管理哲学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冯志坚;以至善的视角解读朱熹的理欲观[D];辽宁大学;2008年
8 毛哲山;朱熹和栗谷理气论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9 武娟;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看朱熹注“四书”[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10 朱鹏;朱熹与黑格尔:“历史世界”、哲学思想及美学思想之比较[D];新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477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047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