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构建法律信任: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矛盾之化解

发布时间:2018-06-22 06:45

  本文选题:法律信任 + 城镇化进程 ; 参考:《学术交流》2013年05期


【摘要】:在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民众缺乏法律信任是中国当前社会转型期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矛盾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造成社会民众法律信任缺失的主要症结在于中国当前社会存在着立法不民主不科学、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现象。在这三个环节中,立法环节中存在着法律滞后、为"部门利益"立法、立法质量不高等现象是造成中国社会民众法律信任缺失的首要原因,进而影响到了执法和司法环节,影响到了中国社会民众对法律的信任。因此,首先应通过协商民主、科学立法制定"良法",才能在源头上构建和提升中国社会民众的法律信任,增强法律权威,提高社会民众对法律的满意度,从而化解中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信任危机,以利于在法治化渠道下,化解中国社会转型期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社会矛盾,引导中国社会转型期城镇化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strengthening and innovating social management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lack of legal trus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frequent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lack of legal trust lies in the undemocratic and unscientific legislation, lax enforcement of the law and unfair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in China. In these three links, there is a lag of law in the legislative link. The phenomenon of legislation for "departmental interests" and the low quality of legislation are the primary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legal trust among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n affect the law enforcement and judicial links. Affected the Chinese public trust in the law. Therefore, first of all, we should make a "good law" through consultation democracy and scientific legislation, so as to build and enhance the legal trust of the Chinese people at the source, strengthen the legal authority, and enhanc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public with the law.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trust crisis in China's current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and to solve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China's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under the legal channels, to guide the healthy, orderl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s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作者单位】: 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法律信任问题研究”(11D06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文金;;立法后评估探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后评估研讨会观点综述[J];楚天主人;2008年09期

2 王启梁;;网络时代的民意与法律应有之品性——从“躲猫猫”事件切入[J];法商研究;2009年04期

3 汪习根;;化解社会矛盾的法律机制创新[J];法学评论;2011年02期

4 刘大生;中国当前立法语言失范化之评析[J];法学;2001年01期

5 陶菁;;中国社会法律信任状况的实证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年19期

6 马晓河;胡拥军;;中国城镇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与未来总体战略构想[J];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11期

7 马晓河;胡拥军;;中国城镇化进程、面临问题及其总体布局[J];改革;2010年10期

8 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J];社会学研究;1999年02期

9 姬静静;;协商民主理论视角下公众参与立法特征及方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1年36期

10 郑永年;黄彦杰;;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J];文化纵横;201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兰芳;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军;;流行病防控的伦理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张志勇;;人与制度关系的哲学研究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张君平;;罗尔斯正义论体系的三元结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孙强;杨秋军;;党内潜规则的实质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6 赵芳春;;论我国税法的价值选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7 颜运秋;陈健誉;;集体合同纠纷与公益诉讼[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8 伏创宇;;论公务员不服从违法命令的若干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9 陈宏光;;新时期法治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十七大报告蕴含的法治思想[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10 田飞龙;;中国村民自治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新思路[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全林;;坚持科学发展观,正视大学发展创新的代价[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李阳;;我国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之应然路径与实然选择——以制度建设和检察文化建设为视角[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白云;;和谐社会下我国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燕;;异种角膜移植的伦理考量[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陈吉利;栗明;;公众参与:治理“庸官懒政”新思维[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田翠琴;赵乃诗;;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的核心理念[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周晓;洪亮平;;“再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更新创新方法初探——基于广东省“三旧改造”规划的辩证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龙耀;国家保障与社会支持:中国高校学生生存路径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8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芳芳;湖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陈姝媛;再犯罪人员特殊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责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丽;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中的公正问题探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曾焕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张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璐;;德州市农村城镇化发展实证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21期

2 刘志勇;;城镇化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分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汪阳红;;城市群治理与模式选择[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2期

4 孙鸿志;;拉美城镇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财贸经济;2007年12期

5 张剑源;;群体良性互动的秩序建构与社会和谐——一种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视角[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6 王新生;;论谈判民主的法治化[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王建军;吴志强;;1950年后世界主要国家城镇化发展——轨迹分析与类型分组[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6期

8 沈恒斌,吴少鹰;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的表现形式及其多元化解决机制建构思路[J];中国司法;2005年12期

9 马灵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主渠道作用 正确应对和化解新时期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纠纷[J];中国司法;2009年02期

10 李伟权;政府决策的不可行性分析[J];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临宏;;关于公众参与立法程序问题的思考[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驻伦敦记者 王涛;[N];经济日报;2010年

2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N];人民法院报;2010年

3 李君如;[N];文汇报;2006年

4 马怀德;[N];学习时报;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立周;赵睿;;协商法治观初论[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1年05期

2 许秀姿;;比较法视域内立法提案权的民主化[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韩春晖;;软法的未来:走向回应型法——以协商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为背景[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戴激涛;;协商民主的理论及其实践:对人权保障的贡献——以协商民主的权力制约功能为分析视角[J];时代法学;2008年02期

5 黄学贤;齐建东;;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依法规划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年06期

6 闫飞飞;;协商民主中的偏好问题:一种批判性的视角[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邱昭继;法律中的可辩驳推理[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马新福;杨清望;;法律信任初论[J];河北法学;2006年08期

9 厉荣媛;;移植法律在中国的困境——关于法律信任问题的若干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10 庞伦;;论法治社会的价值基础——关于“法律信仰”一词的修正[J];法商论丛;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孙晔;;试论提高农民法律素质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2 姜振颖;;构建农民工法律素质教育机制[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赵珊;城乡赔偿标准“同命同价”[N];今日信息报;2006年

2 记者 谢晓曦 通讯员 向蕻;土地流转收益被儿子截留 法院判决给付母亲截留款[N];人民法院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刘卉;软法之问:法治即硬法之治?[N];检察日报;2011年

4 记者 朱磊;立法推动农民工市民化[N];法制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宝宁;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下国家公权力的限制[D];广州大学;2011年

2 姬静静;协商民主理论视角下的公众参与立法问题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

3 汪本利;哈贝马斯协商民主思想的法理学思考[D];复旦大学;2012年

4 杨清望;中国社会转型期法律权威性的来源[D];吉林大学;2005年

5 刘琛;论法律信任及其在我国的构建[D];湖南大学;2009年

6 颜娟;法律信任建立的社会基础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7 曲娜;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法律观及其法治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张伟;哈贝马斯法哲学研究:一种继承、批判与重构的思考进路[D];郑州大学;2009年

9 杜立民;协商民主理论视角下我国立法听证制度的完善[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杨俊;法律信任的合理性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519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0519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2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