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美国证据排除规则的衰变及其启示——以Herring v. United States案为主线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8-06-30 07:17

  本文选题:证据排除规则 +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 参考:《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摘要】:2009年1月的Herring v.United States案判决是近年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关于证据排除规则方面影响最大的判决,它确立了"过失行为所得非法证据不适用证据排除"的新规则。该判决以其不同以往任何案例的特殊性引发了关于证据排除的存在必要性、适用范围、审查模式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实务争议。以该判决前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态度转变和学界回应为鉴,我国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应定位于阻吓违法行为,以过错原则为判断标准,并配合职务监督方式施行。
[Abstract]:Herring v. United States judgment in January 2009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decis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on the rule of exclusion of evidence in recent years. It establishes the new rule that "illegal evidence obtained by negligence is not applicable to the exclusion of evidence". The judgment has caused a serie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isputes about the necessity of the existence of evidence exclusion,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the mode of examination and so on, because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particularity of any previous cases. Based on the attitude change of 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and the academic response before and after the judg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evidence exclusion rules in our country should be oriented towards deterring illegal acts, taking the principle of fault as the criterion of judgment, and carrying ou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ode of duty supervision.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BFX085)
【分类号】:D971.2;DD915.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宇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J];比较法研究;2003年03期

2 马明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与警察自由裁量权[J];政法论坛;2010年04期

3 陈光中;;刑事证据制度改革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之探讨——以两院三部《两个证据规定》之公布为视角[J];中国法学;2010年06期

4 龙宗智;;两个证据规定的规范与执行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旭光;;刑事被害人陈述的证据学思考[J];证据科学;2011年01期

2 陈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质疑[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7年12期

3 靳红霞;;论非法证据的可采性[J];法制与社会;2009年33期

4 张博;;浅谈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取向[J];法制与社会;2010年34期

5 黄文臻;;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探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林铁军;;论我国非法口供排除规则的完善[J];西部法学评论;2011年03期

7 房保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证分析[J];中国司法;2011年06期

8 林铁军;王晓伟;;被告人口供的证明力问题研究[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林铁军;;论我国非法口供排除规则的完善——以非法口供证明力的阻断为视角[J];法学与实践;2011年03期

10 王伟;;在审查逮捕过程中排除非法证据——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定》之公布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1年2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明;程序法出罪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陈峰;法治理念下的行政程序证据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谢佳宏;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彭伶;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朱拥政;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保障[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犁;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2 姜夏;论我国刑事言词证据可采性规则[D];湘潭大学;2011年

3 许磊;行政程序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戴丽;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困境与出路[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张璐;论自白排除规则在我国建立[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王华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动态考量[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李鑫;论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范京川;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中国化[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马玮;初论职务犯罪侦查监督[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徐秀迪;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性辩护[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龙宗智;欺骗与刑事司法行为的道德界限[J];法学研究;2002年04期

2 吕广伦;罗国良;刘雅玲;王锋永;冯黔刚;朱晶晶;;《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理解与适用[J];人民检察;2010年16期

3 房保国;;现实已经发生——论我国地方性刑事证据规则[J];政法论坛;2007年03期

4 陈光中,张小玲;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适用[J];政治与法律;2005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王斗斗 赵阳 周斌;“两高三部”有关负责人就两《规定》答记者问[N];法制日报;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婷;;从布朗案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2期

2 吴静霞;;政治可靠重于法律精通——析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选任[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3 何海波;;多数主义的法院: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司法审查的性质[J];清华法学;2009年06期

4 何峰;闫艳;李利斌;;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刑罚理论的判例发展[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5 但彦铮;论美国的搜查制度[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6 曹艳芝;德国离婚法的改革[J];当代法学;2000年06期

7 李文成;学生为别人做好事摔伤由谁承担民事责任[J];教学与管理;2002年11期

8 李后霖;迪尔歇尔教授来校作《德国离婚法的发展》等学术报告[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9 王达;不作为违法归责原则及赔偿范围之探讨──由一起赔偿案件引发的思考[J];法律适用;2001年04期

10 孙国良;;人身触电伤亡的民事赔偿责任[J];观察与思考;2002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凯;用户家中触电 供电公司担责[N];江苏法制报;2007年

2 谢敏 张阿久;法院按优者危险负担原则处理[N];宁波日报;2006年

3 李立新;无约帮人建楼房 摔伤致残谁赔偿[N];承德日报;2005年

4 本报通讯员 余作才;搬运水管被电击致残 五旬教师走上索赔路[N];桂林日报;2006年

5 陈煜儒;我国村道法律保护现盲点[N];法制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朱海华;连环购车交通肇事:谁来承担法律责任?[N];福建日报;2005年

7 律师 李兴华;经营者是否负赔偿责任[N];衡水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苏晓春 通讯员 费小余;人工增雨遭雷击能否获赔[N];浙江日报;2005年

9 马雷军;公平责任原则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适用[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周建良;该房屋能否执行?[N];人民法院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炳烁;司法制度的政治功能[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洪立军;论美国学界对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与司法审查[D];山东大学;2007年

3 杨占岭;人文主义法学视野中的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关系[D];河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854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0854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8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