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的道德思考
[Abstract]:Social welfare and security system is called the economic "safety net" of social members and the "shock absorber" of society, so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society. Social assistance is directly facing the most difficult people, that is, the so-called "no tile, no place to go", so in many countries have set the minimum payment standard line. Imagine what social assistance would mean to helpless vagrants and beggars. In all countries, social assistance is targeted at vulnerable groups and addresses their most basic livelihood problems, and when the basic livelihood of these poor people can be guaranteed, there is no great sense of discontent and resentment, This benefits every corner of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although social assistance belongs to the redistribution of social income, it will not obviously change the existing pattern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will not give people the impression of "robbing the rich and helping the poor". The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it will not cause other members of the dissatisfaction and exclusion. Some countries consider the beneficiaries of such social assistance to be stigmatized as distinctive. To avoid stigmatizing the poor who receive social assistance, these countries have introduced universal welfare programs. This social welfare scheme is equally targeted at all citizens. Obviously, my Government is not aware of this. On the contrary, our Government has used the word "rescue" extensively to show the generosity and care of the Government and to bring shame to those who may receive it. Is completely ignored. The social welfare policies of the government permeate social insurance, social assistance, social subsidies and many other programs respectively.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draw a line between them.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discussing social welfare, we will focus on social assistance plans. Because it reflect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most. Therefore,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State to redistribute social wealth, not only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market economy, but also because the government should have the courage to shoulder more responsibilities and adapt to the people's ever-increasing demands on it. After all, expectations are always changing. Expanding the original social welfare is the necessity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the definition and object of social assistance; second, the moral value and moral principle of social assistance; third, the subject of social assistance and its moral responsibility; The mor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Rescue Organization and its personnel, Fifth, the Prospect of the Rescue cause of our country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0-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芸;;重塑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J];学习月刊;2011年11期
2 ;数字控[J];意林;2011年20期
3 刘朝晖;;湖南石门:规范城乡社会救助工作[J];中国财政;2011年11期
4 张华林;;关于平民慈善走向常态化制度化的思考[J];社团管理研究;2011年03期
5 杨平波;张晓琴;;慈善组织公信力财务解读[J];财会通讯;2011年20期
6 郭彦超;;试述社会救助的概念和定位[J];法制与社会;2011年18期
7 夏钦敏;;社会组织与社会救助[J];社团管理研究;2011年05期
8 崔晓旭;;流动儿童现状及其社会救助问题的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1年20期
9 王春城;郑统;;我国现行医疗救助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刘光坤;;中国慈善组织问题初探[J];商品与质量;2011年S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婉琴;;关于宝鸡市社会救助工作的思考[A];慈善事业与社会进步——宝鸡市“慈善事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集[C];2004年
2 喻文光;;德国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简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潘旦;;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慈善组织监管机制研究[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石东坡;李瑞宾;;试论地方政府履行社会救助职责的实证样本与法律分析——以甘肃省政府舟曲救援为对象[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朱勋克;苑仲达;;《社会救助法》的社会学思考[A];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崔凤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7 田文利;李云仙;;论社会救助立法的伦理基础[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8 白林;;社会救助工作分析[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肖强;;基于转型期的社会救助建设方向[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10 张勃;;增权:社会救助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介入[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汉勋;社会救助要完善和落实“六个机制”[N];中国社会报;2008年
2 张建功;责无旁贷地支持慈善事业发展[N];陕西日报;2006年
3 王金涛、张泽伟、季明;慈善组织没事干,主要还因捐赠人太少[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4 王金涛 张泽伟 季明;我国慈善组织缘何受冷落[N];中国改革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蒲利宏;直击慈善募捐软肋[N];宁夏日报;2005年
6 张勇;政府为何代慈善组织“数钞票”?[N];市场报;2006年
7 天津市和平区民政局局长 赵滨;制度创新,,破解社会救助的深层次问题[N];中国社会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董克伟;需要社会救助也是公民的一种权利[N];中国改革报;2005年
9 晓左 秋戈 华轩;社会救助:让爱心洒满弱势群体[N];广安日报;2005年
10 特约记者张路;上海:社会救助全员覆盖[N];工人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红暖;清代民国河北地区慈善组织的历史演变与空间运作(1644-1937)[D];暨南大学;2010年
2 朱俊立;公共财政制度下慈善组织发展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3 李国林;民国时期上海慈善组织研究(1912—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曹明睿;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5 赵倩;当代中国慈善组织与人权保障[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王红兵;我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蒯小明;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发展中的国家责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8 甄尽忠;先秦时期社会救助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9 刘琳;行政法视野下的社会救助[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谢志平;关系、限度、制度:转型中国的政府与慈善组织[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奚慧智;试析中国政府对慈善组织的管理[D];吉林大学;2010年
2 郭方兴;吉林省慈善组织发展中的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喜容;论我国慈善组织的法律规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金佳卉;我国慈善组织法律规制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田春艳;论我国慈善组织的监督[D];湖南大学;2010年
6 吕柯香;我国政府主导的慈善组织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7 梁晓军;广西慈善组织的能力建设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叶全胜;公民社会视角下的瑞安慈善组织发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聪;慈善组织发展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许敏;中国慈善组织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64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164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