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农村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重构路径

发布时间:2018-08-25 09:57
【摘要】: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农村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从农村纠纷的类型、还是从农村社会的性质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有效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与社会结构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相匹配、能够有效地解决纠纷和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纠纷解决的成本。我国农村多元纠纷解决机制重构的总体思路为:促进非正式控制的发展,以实现社会自治;完善正式控制,为社会自治提供保障。具体策略则包括完善农村的自力救济、完善面向农民的司法所调解、完善行政救济、完善司法救济和加强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衔接。
[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multi-party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n the countryside of our country, whether from the history or reality, from the type of the rural dispute or from the nature of the rural society. An effective multivariat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should include three aspects: matching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social structure, it can effectively solve disputes and save the cost of dispute resolution to the maximum extent. The main idea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are as follow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l control in order to achieve social autonomy; to improve the formal control to provide protection for social autonomy.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include perfecting the rural self-help, perfecting the mediation of the judicial institution for the farmers, perfecting the administrative relief, perfecting the judicial relief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ispute resolution and the judicial relief.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基金】:2010年度上海市社科规划中青班专项课题《社会结构变迁视野下的农村纠纷解决研究》(2010JG009-FFX037)主要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沈明明;王裕华;;中国农民经济纠纷解决偏好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于静涛;;论农村纠纷诉讼的研究维度[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梁宏辉;;论我国农村纠纷的行政调解解决[J];法制与社会;2011年23期

4 陈柏峰;;暴力与屈辱:陈村的纠纷解决[J];法律和社会科学;2006年00期

5 孙冕;;法社会学视野下的乡村民间纠纷解决机制——来自田野的调查与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露;吴亚楠;;略论人数不确定代表人诉讼的可行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霍海红;;证明责任:一个功能的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3 谢佑平;江涌;;论我国以人为本的刑事诉讼制度的应有结构——科学发展观的刑事司法解读[J];北方法学;2007年04期

4 李德恩;;不起诉制度的解构与重构——以价值权衡为视角的考察[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韩光明;;权利冲突、相邻关系与义务理性[J];比较法研究;2008年05期

6 张旭东;;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解瑞卿;;行政诉讼调解勃兴之三重动因[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刘华政;胡吉红;;解决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基于纠纷解决的内涵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9 徐龙震;;对构建我国法院专职调解官制度的思考[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10 张殿军;于语和;;民俗习惯的司法适用:路径及其走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效率与保障:调解机制如何在我国民事争议解决中发挥作用[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熊春泉;童春荣;;规范量刑与自由裁量——博弈中的纳什均衡[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沈跃东;;论环境法庭的裁判程序[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卢炯星;吴永富;;环境风险事件的防范及法律建议——福建上杭县紫金山铜矿污染汀江事件为例[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5 申振东;;仲裁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基于商事仲裁的视角[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青春;;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与司法在农村社会中的运作进路[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7 李青春;;董必武的人民司法观与司法解决纠纷机制在农村社会中的现实困境及运作进路——以民事司法为基点[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8 李彬;黄伟峰;;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的规律探寻——报告解读与实例剖析[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9 彭浩;;社会风险评估纳入司法决策机制的路径选择——基于社会风险预期对司法裁判反向作用的考察[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10 申振东;;仲裁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基于商事仲裁的视角[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1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郭湫君;企业专利侵权诉讼预警机制与应对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文华;民间规则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健;论法官的主体性[D];复旦大学;2011年

6 江涛;民事诉讼效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唐峰;纠纷和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徐秉晖;论经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法[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牛忠江;突发公共事件中公共利益与私权冲突的法律平衡[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任峰;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政府责任[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景旺;中美群体纠纷解决机制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雅婷;诉前调解机制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国庆;远程审判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肖育文;“三调联动”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震;“诉调对接”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曹刚果;刑事诉讼契约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邓彬;农村基层法庭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若干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范正元;纠纷解决中的公安[D];苏州大学;2010年

9 刘霞;代表人诉讼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董素琴;轻微刑事案件委托人民调解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季萍;雷振斌;;农村纠纷解决的司法效能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徐昕;;私力救济的正当性及其限度——一种以社会契约论为核心的解说[J];法学家;2004年02期

3 赵春兰;周兴宥;;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纠纷及其非讼化解决机制[J];法治研究;2008年03期

4 徐勇;变乡级政府为派出机构[J];安徽决策咨询;2003年05期

5 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6 朱景文;解决争端方式的选择——一个比较法社会学的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5期

7 周永坤;;信访潮与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田成有;国家法在乡土社会中取得成功的条件与保证[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J];法学研究;2004年03期

10 贺海仁;自我救济的权利[J];法学研究;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军;;试论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法治路径选择[J];理论与改革;2007年04期

2 庞正;杨晓敏;;社会转型与中国法制现代化——第三届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综述[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05期

3 季卫东;;程序是实现法治的基石[J];法制资讯;2010年Z2期

4 张飞;笪素林;;论转型时期政府的法理资源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5 袁曙宏;韩春晖;;社会转型时期的法治发展规律研究[J];法学研究;2006年04期

6 李飞;;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法律——陈建福教授的《Chinese Law:Context and Transformation》评述[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1期

7 秦强;郭星华;;风险社会中的集群行为——法社会学视阈中的群体性事件及其解决机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8 邓炜辉;;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劣势群体形成及其对策分析——以权利资源运行为视角[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9 陶俊丽;;社会转型期社会秩序重建的路径[J];经营管理者;2011年02期

10 张德瑞;;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领导职务行为的法律规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吴春雷;德全英;;中国农村法治研究[A];依法治国专题研究——司法改革与依法治国理论研讨会、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芦琦;孙旭;;主体行为取向与法行为控制机制[A];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C];1993年

3 何石燃;;我国安乐死立法的探讨[A];2008年广东省中医热病、急症、中西医结合急救、危重病、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殷学兵邋本报通讯员 宗苑;房屋涨价,亲友间悔约官司逐年上升[N];南京日报;2008年

2 张越滨;十个层面深化农村普法[N];法治快报;2007年

3 张宏康;强化法制建设 营造和谐稳定环境[N];西部法制报;2008年

4 王 旭;制作正义[N];人民法院报;2005年

5 魏文彪;保障农民权益要从基层做起[N];农民日报;2006年

6 张胜利 本报记者 王惜纯;农资产销漏洞让不法之徒钻空子[N];中国质量报;2005年

7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讲师,,法学博士 吴丹红;法学何以成为科学[N];检察日报;2007年

8 傅艳 向勤 周牧 陈昊 杨杰;受害女工工伤索赔被拒[N];中国妇女报;2006年

9 中国驻俄罗斯联邦大使馆经商参处;俄罗斯联邦农业发展法(一)[N];中俄经贸时报;2008年

10 贺丹;吕梁 婚姻背后的情杀与仇杀[N];人民法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文山;越南农村管理中的乡规民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献革;论社会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立法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殿林;不良亚文化对法治建设的影响与对策[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3 蒙爱红;转型中国民间法与国家法关系的互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韩亚峰;西学东渐[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陆燕;庞德的法学思想在近代中国[D];重庆大学;2007年

6 姬小康;庞德法律史解释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罗丹;法学翻译中“雅”的重构[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刘叶深;法律方法与法律论证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王yN男;论疑难案件的法律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徐静;法的合法性[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2202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202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a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