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学之刺论证”研究
[Abstract]: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author makes a brief exposition of Hart's theory of law, a representative of positivism, which is criticized by Dworkin. According to Hart's theory of law,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legal system lies in the combin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rules, in which the rules of recognition take the highest place. Its effect comes from the habit of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practice of law. Most legal positivist scholars agree that the rule of recognition is a customary rule.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background and itself of Dworkin's argument of semantics are discussed. In the book the legal Empire, Dworkin first puts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dispute, and thinks that the positivist law theory can not explain and explain the theoretical dispute, especially the core theory dispute. Dworkin believes that positivist legal theory uses the meta-semantics of habitualism, and it is the meta-semantics of inertialism that leads to the legal theory of inertialism, which is called "semantic thorny argumentation." In the third chapter of this paper, the response of positivist jurists to Dworkin's semantic argumentation is expounded and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Dworkin's "semantic thorny argumentation" is wro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ta-semantics of inertia and the theory of customary law, the positivist jurists believe that there is no necessary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and that Dworkin's "semantic thorny argumentation" is wrong. Positivist jurists believe that the root of Dworkin's error lies in the confusion between linguistic practice using the word "law" and the practice of enforcing the rules of recognition.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e author gives a brief explanation of the three problems related to semantic argumentation. In the fifth chapter, this paper is summarized.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2 王庆廷;;法律的亲情化求证——一个法理学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3 陈晓聪;;动物保护立法的伦理思想源流[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4 孙日华;谢慧;;法律客观性的出路——中西对比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5 张平;;法的核心要素之辩——以法律实证主义为中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6 尹德贵;;“描述社会学”的方法论解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7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许翠霞;;动物真的能够成为法律主体吗?——关于法律主体的前提性说明[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吕明;;论法律意识形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欧元雕,孙蕾;发生论和价值论视角下的道德与法律——兼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全景;;论检察机关贯彻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杨迎泽;朱全景;;和谐社会、法律监督与检察官职业培训[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王梓臣;;执行释明权初论[A];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一强;;法律伦理主要问题研究简述[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夏勇;;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从“改革宪法”到“宪政宪法”[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6 张扬;;关税减让原则的证成——以法的规范分析为方法[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三)[C];2004年
7 张扬;;关税减让原则的证成——以法的规范分析为方法[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四)[C];2005年
8 陈海嵩;;论限期治理的法律属性——一个“法解释论”的尝试[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杨朝霞;;论动物福利立法的定位——道德法律化的视角[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郭武;党惠娟;;文化、信仰和理性:民族环境习惯法重生的三个基点[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周清华;国际商事仲裁自裁管辖原则消极效力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8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孟昊;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法律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研;论刑事法官自由裁量权[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园;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认定相关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玉;我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琰;政府信息延迟公开的法律责任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胡骏军;法治背景下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t,
本文编号:2225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225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