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论共和精神、民主文化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差异与契合

发布时间:2018-11-13 08:39
【摘要】:在中国,"共和精神"指主体的德行培养和身份承认,治理者追求共同体发展之利益,治理权被共同分享,被保证合法、正当、不被滥用。"民主文化"指执政党领导下人民民主即集中化指导性民主。法治建设要坚持宪法、法律权威,不脱离中国政治,以国情规制法治功能、以法治功能来促进国家社会发展。三者差异和契合之处在于":共和精神"并非强调公民亲身的民主参与,但一定强调包容和共识";民主文化"强调被治理者参与,但不要求权力一定分化与制衡。中国法治建设必须体现"共和精神",否则法治制度仍有可能存在开明专制之实;中国法治建设需要"民主文化",否则法治建设将失去制度发展的动力之源。共和国已经建立但其成熟国家理性的建成还需要有待时日,这既是中国法治发展的一个风险,但更应被看作中国法治发展的一个增长极。
[Abstract]:In China, "Republican spirit" refers to the moral cultivation and identity recognition of the subject. The governing person pursues the interes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the right of governance is shared, and the right of governance is guaranteed to be lawful, just and not abused. " Democracy culture "refers to the people's democrac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ruling par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constitution, the authority of the law, not deviate from Chinese politics, regulate the fun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by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by the function of The difference and agreement among the three lies in that "the spirit of republicanism" does not emphasize the citizen's personal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but must emphasize the tolerance and consensus "; the democratic culture" emphasizes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governed, but does not require the power to be divided and balance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rule of law must embody the spirit of republicanism, otherwise, there may still exist the reality of enlightened autocracy in the system of rule of law; otherwis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needs "democratic culture", otherwis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will lose the pow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It will take a long time for the Republic to be established but the rational establishment of its mature country, which is not only a risk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but also a growth po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警察管理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10AFX001)阶段性成果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13YJC82002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夏勇;民本新说——著译者言[J];读书;2003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志鹏;;非社会契约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2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3 曹险峰;;罗马法中的人格与人格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4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5 陈婴虹;论农民利益的缺失——从国家与农民契约关系的角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6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程乃胜;;论法制现代化研究中的历史哲学研究范式[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8 章礼强;汪文珍;;市民社会、(市)民法及其构建论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王谋寅;;对中国成文法起源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马特;;人格权与宪法基本权关系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玉苗;;大学章程法律性质考察[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杨光;傅文魁;;刑事和解与公诉权[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郭云忠;;检察权谦抑性的法理基础[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王国龙;;由语言追问法律的意义[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5 朱富强;;协调和监督两类功能的角色变化与法律的未来发展——兼论法律的本质功能及其现实异化[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郝建臻;;干部作风建设的法理学解读[A];北京教育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马旭东;;试论罗马法对伊斯兰法的影响[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吴斌;陈慧;;盐业契约自由与国家干预之初探[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C];2008年

9 徐东;;行政合同若干理论问题研究[A];2002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2年

10 曾皓;;论国际组织中的比例平等原则[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冠群;论国际私法系统视野下的最密切联系原则[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10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勋;中国法治变革下的价值观冲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晨超;论我国刑事司法判例模式的建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琪;论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运用[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刘艳荣;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构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陈志刚;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程序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7 姚鹤徽;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未来模式[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钢;故意杀人罪立法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志坚;我国法官职业化和专业化之路径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10 章挥;地方立法后评估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德庆,陆三育;知识经济与法治建设[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城市法治环境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课题组;试论法治及法治环境的内涵[J];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3 张苏军;加快法治建设 适应“入世”要求[J];群众;2002年01期

4 杨全真,沈建军;论邓小平的法治建设思想[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4期

5 罗昭;;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7期

6 李荣华;;析中国法治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之因[J];法制与社会;2006年15期

7 邹凤岭;;在便民用法中推进法治建设[J];党政论坛;2007年02期

8 王强生;;论我国民众法律信仰的培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姚琦;;全球化与中国法治建设[J];理论月刊;2007年07期

10 缪愫生;;民众参与法治建设的途径[J];行政与法;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金钊;;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及其“合法性”理论问题研究[A];依法治国专题研究——司法改革与依法治国理论研讨会、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黄亚妮;;儒家法律思想对我国廉政建设的启示[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3 龚恒超;;和谐视野下的社会利益失衡治理法治进路——基于董必武法律思想的精髓[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4 季长龙;;董必武的司法权威观与当下价值[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5 赵玉增;;从主体视角看法律思维对法治建设的意义[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6 高勇年;张建智;;浅论法治建设应消除“运动”文化心理——学习董必武“不重视和不遵守法制现象”论断之思考[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7 李曙光;;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8 赵刚;;中国法的现代化之机遇与挑战[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陆俊青;;以人民新期待新要求促进法治建设[A];新四军研究(第二辑)[C];2010年

10 金俏;王力军;;浅谈“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的关系[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冈市委书记 刘善桥;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法治建设[N];湖北日报;2009年

2 民盟四川省乐山市委委员、民盟市中区总支委员、四川齐天律师事务所律师 邹虹;法治建设构建平等和谐美好的社会[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3 襄垣县县委书记 张红星;加强法治建设 促进县域和谐[N];长治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唐仲江;要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的法治建设[N];法制日报;2010年

5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法治建设的决议[N];北京日报;2011年

6 特约记者 柏佳春 吕朝阳;朱华仁认为 法治建设要着力规范制约公共权力[N];江苏法制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谷亚光;2008年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全面进展[N];中国改革报;2009年

8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主任 曹康泰;新中国60年法治建设的探索与发展[N];甘肃法制报;2009年

9 记者 王青山;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进西部法治建设[N];四川日报;2009年

10 杨成余 杨亲辉;网络法治建设: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保障[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立龙;法治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黄捷;论程序化法治[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辛博聪;现代法的博爱之维[D];吉林大学;2007年

4 叶立周;当代中国法律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祝庭显;民本与民主交织下的新中国法治之路[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秉乾;论WTO透明度原则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7 崔雪丽;美国宪法解释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田成有;传统与现代: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王月萍;公法现代化的一般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赵勇;竞争与合作:凉山彝区民间调解与国家司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文卓;论儒家思想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5年

2 曹雪飞;我国现阶段法治建设中的法律移植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刘启明;论传统法律文化的流弊对当今法治建设的影响[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4 曹文宏;哈耶克法治思想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D];华侨大学;2005年

5 刘志峰;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律移植之路探析[D];山西大学;2007年

6 杨博炜;对“公民不服从”的法理学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林梁效;法律实证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法治的启示[D];华侨大学;2005年

8 张明君;中国法律信仰生成问题初探[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9 朱妮;韩非的政治哲学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琳晶;论中国法律传统中的和谐理念[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285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3285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9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