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加坡鞭刑制度的法律基础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法学院;
【基金】:厦门大学法学院李兰英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风险社会中的刑事归责研究》(08BFX05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33.9;DD91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黄芳;国际犯罪的国内立法导论[J];法学评论;2000年02期
2 宫万路;论立案与提起侦查程序的完善[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3 徐爱梅;试论我国商标犯罪中的商标范围[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王作富,赵永红;“入世”后我国商标犯罪的立法完善[J];现代法学;2001年02期
5 苏彩霞;刑法国际化:内涵·成因及其表现[J];现代法学;2002年05期
6 刘涛;;新加坡刑法的渊源及特色[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01期
7 苏彩霞;刑法国际化原因探析[J];政治与法律;2005年01期
8 卢建平;科学研究自由的法律评价──兼议“法律应否对科学研究设置禁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马群,王佩祥,宫万路;论立案与提起侦查程序的完善[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金成;洗钱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苗京平;刑事司法国际合作原理[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张磊;中国与国际刑事法院:现状与展望[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董同会;酷刑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曹静;我国刑法与国际反恐公约接轨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3 刘广;试论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D];湘潭大学;2005年
4 蒋华;国家刑事责任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涂龙科;论刑法中商标的认定[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6 熊芳远;商标权刑法保护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7 李江;论灭绝种族罪[D];湘潭大学;2007年
8 刘学;论刑事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张猛;中国法治路径选择[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涛;;新加坡刑法的渊源及特色[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01期
2 王光贤;“酷刑”定义解析[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梁景山;边沁的功利主义刑罚观[D];吉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迪;鞭笞:当今世界最古老的酷刑[J];时代潮;1994年07期
2 林欣;论酷刑案件与美国国际人权司法[J];外国法译评;1994年01期
3 佚名;古代女子五大酷刑[J];政府法制;2004年16期
4 赵元梅;;中国古代酷刑初探及反思[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11期
5 舒 展;酷吏与酷刑——读钱锺书札记[J];炎黄春秋;2002年06期
6 阎晓君;;酷刑、酷吏与中国法律传统[J];中西法律传统;2004年00期
7 郭成龙;;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酷刑[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许巧s,
本文编号:2545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545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