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一种文化的选择——论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发布时间:2020-04-05 13:05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巨子。其政治思想和实践对近代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关注的是作为法学家的梁启超对“法治”这一西方政治理念的理解及法治生根中国切入路径的选择,文章主体分为两部分,分别论述其法治的理论基础和法治思想的发展历程,立足其著作本身的解读,力求准确把握梁复杂而多样的思考及探索意义。全文约六万字。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梁启超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进行探究,我们选择了从其独特的群已观(即自由观)和人性论入手。研究显示,并非如多数论者所表明的一样:梁启超是一个国家主义者,即便对个人权利的辩护也具有一种集体主义特色。相反,他对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有着较高的体认。当然,他绝不是一个西方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他实则希冀在群体与个人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他看来,二者平衡的维系根本在于完善的制度建构,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他对个人价值和意义的肯定,对自由和权利的张扬,都是以自由是“法律下的自由”为基本出发点的。如果说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仅是法治的一个方面,则对权力及行使的不信任并进而诉诸制度的约束就构成了法治的另一翼。事实也的确如此,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中,由于对人性的悲观认识,即在其思想中有较强的“幽暗意识”,使得他强调以制度的方式对权力进行规范和约束,强调宪政之美为文明的表征。 我们正是在这样一些基本理论前提之下来审视梁启超的法治思想,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场域以及梁启超本人的性格特征,使得他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其对法治的理解有相互矛盾,甚至自我分裂的一面,但在其思想的成熟时期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治理论——本文的第二部分较为详尽地阐述了梁启超法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一,思想的激进时期,本文将梁先生在《时务报》时期至访美之前界定为其思想的激进时期。这一时期他已经意识到中国的积弱积贫在于封建的专制政体,而西方的强盛源于良好的政治体制,基于对民主政治的重视,他充满激情地向国人介绍西方的政治思想和理论。这一期间他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待法治,详细阐释了法治对于个人权利和自由的意义、法治实施的基本依据、法治的基本要义、法治乃良法之治、法治实现的具体途 径等等。应该说这些思想基本涵盖了西方近代法治的主要方面。就此不难 发现,他对近代法治思想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 第二,思想的缓和曲折时期,本文将梁启超1903年北美之行至辛亥革 命前界定为思想的缓和曲折时期.这一时期他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法” 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开始尝试着将西方的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文化中所 固有的一些资源进行对接,鲜明的特征在于他对“法治”、“法治主义”、“法 治国”等概念性的表述,更多地是从先秦诸子特别是法家的相关思想中找 寻类同话语,这也是他的法治思想中最为人垢病的方面.本文立足他脱离 法家“法治”话语后的思考,对此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他的这种选择是 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比附西方理念,希冀在传统开出新枝。只不过,在这 一时期,他对这一手段的具体运用上显得拙劣,有时甚至矫枉过正,以明 显穿凿附会的方式在进行. 第三,,思想的成熟时期,在辛亥革命之后,梁启超对法治国家的构成, 对法治在中国的切入路径有了完整的理解,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治理 论。 文章最后指出,先前研究梁启超的法治思想的有关论著有一定的偏差, 事实上梁先生对西方意义上的法治有相当的理解和把握,他的思考是复杂 而多样的,在他看来,法治并非仅仅是一种工具性手段,而不具有价值意 义。尤为可贵的是,他在思考“法治”这一崭新的话语时,强调以国人所 熟知的一套术语来言说和解释,为法治理念在中国的生根鸣锣开道。他这 种对“遗传共业”的重视,尝试着将西方的法治理论和中国固有法文化进 行“化合”,对当代中国法治的进路有着重要的探索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9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新;;梁启超法治思想研究[J];法学家;1997年05期

2 彭敏;梁启超的法律思想与中国法制的现代化[J];党史文苑;2004年06期

3 林国强;;梁启超法学思想与中国法制现代化[J];法制与社会;2007年01期

4 张汉静;梁启超法治思想简论[J];理论探索;2000年02期

5 俞荣根;;论梁启超的法治思想——兼论梁氏对传统法文化的转化创新[J];法制现代化研究;1996年00期

6 王花英;;梁启超的法治思想[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邵和平;;浅谈中国法治思想的历史发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6期

8 段文芳;;论梁启超法治思想[J];鸡西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李超;;清末对法治局限性的认识[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宋仁;;浅谈梁启超的政治法律思想[J];法学杂志;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绍春;;梁启超关于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王韬;;毛泽东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宋守鹏;;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6 郑匡民;;日本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7 手代木有儿;;梁启超的史界革命与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关于晚清的进化论和历史观[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8 周俊利;;梁启超在护国运动中[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9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10 耿云志;;孙中山与梁启超——中国现代化的选择[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福志;收藏“梁启超”[N];中国矿业报;2002年

2 王凯;梁启超死因之谜[N];中国档案报;2004年

3 李端 刘东虹;梁启超与北师大的建立[N];光明日报;2002年

4 李丽;梁启超的“利用外资观”[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5 记者 王大庆 庄建;梁启超陈寅恪风貌再现[N];光明日报;2010年

6 孙杰;梁启超与“饮水室手稿”[N];中国审计报;2002年

7 陈代湘;妙笔生花启超名噪 牛刀初试太炎遭嫉[N];光明日报;2010年

8 张家康;梁启超办报[N];人民政协报;2002年

9 郭松民;日本人何以两次帮助梁启超逃难[N];协商新报;2005年

10 ;广东纪念梁启超诞辰130周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2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4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6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7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8 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树欣;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曹亚明;承续与超越[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发良;梁启超法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2 陶建新;一种文化的选择——论梁启超的法治思想[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3 李义发;梁启超法律思想的演变[D];安徽大学;2006年

4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汪平秀;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6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雷蕾;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关口[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蒋海燕;鲁迅早年思想和梁启超新民说[D];河北大学;2003年

9 李艳红;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D];湘潭大学;2003年

10 陈勇军;仁爱之治与自由之治[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150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6150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9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