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法律文本中的逗号

发布时间:2020-06-27 14:05
【摘要】: 标点同文字一样都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在各种文件、出版物和各类书面材料当中,标点早已是理所当然的存在物。可人们对这个群体的学习、研究远不如对文字那样重视。作为这个部落成员之一的小小逗号自然也难逃几乎被无视的命运。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当句子比较长,意思还没有说完,就用逗号作停顿。可以说,逗号是众多标点符号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然而,“常用”并不意味着它就可以“随便被使用”。不论是通过听人讲授还是看书,假如获得逗号用法的来源本身错误,就会有难以预料到的麻烦出现。因此,在对精确的要求严格到让人难以容忍的法律书面语言当中,标点和单词都是同样被作为书面文件的细胞来对待的。这与法律语言切忌不拘小节的特点是分不开的。美国的法学院甚至通过对标点符号等细微处的近乎苛刻的要求来训练律师和法官。不过标点享受这种礼遇的历史并不久远,其现如今在法律文本中的地位也体现了法律语言精确程度的加深。 或许没有人能够理直气壮地否认逗号不值一提,但大都对研究逗号的想法嗤之以鼻。然而,一旦遇到逗号用法混乱、与别的标点混用的情况,大多数人却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以。这种情况在法律文件中出现的时候,则更是让人头疼。法官往往因为一个逗号的标识瞻前顾后,如履薄冰。律师往往围绕着一个微小的逗号展开唇枪舌战,据理力争。尽管汉语和英语有着语言习惯、特点等诸多方面的诧异,二者所牵涉到的法律事务却都有由于标点引起的争议情况。作为处于书面语中被研究最少的领域当中的标点一成员,逗号究竟在法律文本当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对于法律书面语言来讲,承载着怎样的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英法律语言需要更做更多、更亲密的接触。在这种景况下,两种语言的相对顺利、准确的转化当成为一种必须。作为书面语组成部分的逗号如何在这样的转化当中灵活地调节好两种语言的冲突昵? 本文以逗号这一标点当中最常用的一名成员为研究中心,从符号学、语义学、美学、等角度对其进行剖析,考察逗号在法律书面语中具体扮演的角色、起到的作用及其对于法律语言的价值。全文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简介,主要对逗号的概念、历史发展、以及学习逗号的原因进行了诠释,并以此为基点,对论文进行铺展。第二章则对逗号在法律语言中的价值进行深层次的解析,从其在法律文件中的使用与其相对于口语中停顿的差别入手,对其进行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第三章出于对逗号在实用性方面的考虑,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与翻译经验,尽可能具体地对其在两种语言之间转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地位予以陈述。第四章承上所述,既对先前所言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又在其基础上对前文给予加料和补充。以法律信函中对逗号之精致运用为切入点,重申了逗号的重要性及对其研究之良好发展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0-05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洪波;向晓红;;英语言语失误的认知因素和心理机制——“He-She,His-Her”运用的个案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刘镇清;从语言的当代性看翻译的文体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3 岳方遂;论语气三角和句末点号[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4 丁俊苗;;不足与需要:论标点符号的语法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牛桂玲;英汉广告语的语体与修辞特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段晋丽;;医学典籍翻译中的“信”与“达”[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刘旺余;;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文体特征[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姜邱焰;;逻辑推理能力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许亚明;马佳盈;;语言研究的行为主义——布龙菲尔德语言学方法论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赵云梅;;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专业的运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国生;;法律语言的特点与理解[A];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3 ;Ma Shi Wen Tong and its Theory of Language[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4 张静;;宋词的象似性微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5 任丽丽;;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个案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6 金科芳;;符号学视角下的英语词条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飞;曾东京;;简评《现代英语惯用法词典》[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亚舒;张建佳;;当代翻译研究上“多元下的统一”与“和而不同”的接受[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omskyan Transformal Linguistics and Hallidayean Functional Linguistics[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孙艳;;浅议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U

本文编号:27319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7319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4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