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与法:明代社会司法实践研究
本文关键词:官、民与法:明代社会司法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司法活动及其过程是一种面向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具体实践操作,所体现出来的是一个社会“活”的法律。因此,对法律制度的研究离不开司法实践,研究法律文本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法律在现实社会中的运行状态以及民间社会在实践成文法时的反馈。而记述着帝国法律的官方正史里根本无法表达民间百姓的真实思想,无法反映普罗大众的法律意识乃至民间社会的自发秩序。因此,本文试图以明代官、民之间围绕法律展开的博弈与互动为视角,结合明代判牍、笔记小说、官箴书等材料,考察明代帝国官方关于司法程序的设计理念,分析作为国家法律代言人的地方官员在司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及其对法律实践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考察民间社会对于法律和司法的认识,探析官与民双方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诉求,在司法过程中会如何发生互动,而这样的互动又会对法律的实践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形成什么样独特的法律文化。 本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初审与复审:司法程序中的官与民。本章通过对明代司法的案件受理、逐级呈报程序的解析,指出“自下而上”是明帝国政府关于司法程序的最基本要求。帝国政府的这一程序设计,既是出于刑当矜恤、明德慎罚的立法目的,也有加强社会控制、合理分配职权的现实需要。但在这一程序运行过程中,越诉、淹禁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明政府,其中虽有民风刁悍、官吏腐败等因素,但究其根本,则是程序设计中自身存在着先天缺陷,即使历朝政府一再努力地补偏救弊,但终明一代,却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越诉与淹滞之弊病。 第二章,告状与判词:诉诸情理的道德认同。本章以审判过程的首尾两端——审判之发端当事人如何通过“告状”将纠纷引入公堂,审判之终结时书面的“判词”如何呈现并说服当事人接受——这一视角,对审判过程中的司法文书进行解读,分析明代司法实践及其话语表达的道德化特征,指出礼治秩序是明代帝国官方与民间百姓达成司法认同的社会基础。 第三章,清官与青天:民间伸冤的司法期待。本章既分析正史中所记载的清官形象及其司法实践,又分析民间对“清官”形象的塑造以及清官崇拜在民间产生的缘由。指出,无论是正史中记载的体现着“廉”者气质的循吏,抑或是民间流传的各具魅力的清官,都幻化成民间百姓的一种司法期待,寄托着他们的种种企盼与情愫。 第四章,复仇与阴司:私力救济的伸冤途径。本章在分析民间冤抑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进而指出,当平民百姓“有冤无处伸”时,就会采取一种不同于“陈告于官府”的伸冤途径——血亲复仇或诉诸鬼神,具体分析了复仇行为和鬼神信仰在民间法律文化中的作用,并挖掘明代民间法律意识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 本文以明代司法程序中司法官员、黎民百姓围绕法律及其实践活动展开的博弈与互动关系为中心,对明代司法实践进行考察,揭示了明代人们真切的生活世界,体会他们对于帝国法律及其实践的感受和态度。
【关键词】:官方 民间 法律文本 司法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9;K248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9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三、研究方法12-13
- 第—章 初审与复审:司法程序中的官与民13-28
- 第一节 自下而上:帝国司法的程序设计13-16
- 一、初审:自下而上的陈告13-15
- 二、复审:逐级审查的管辖权限15-16
- 第二节 治民和治官:程序设计中的权利(力)制约16-23
- 一、治民:越诉之禁与处罚16-20
- 二、治官:断罪依律例20-23
- 第三节 缠讼和淹滞:程序设计的先天缺陷23-27
- 一、缠讼23-24
- 二、淹滞24-27
- 小结27-28
- 第二章 告状与判词:诉诸情理的道德认同28-42
- 第一节 告状:诉诸于道德的诉讼策略28-32
- 一、强调自己起诉的被迫性28-30
- 二、运用道德性话语诉冤30-31
- 三、夸大或虚构冤情31-32
- 第二节 判词:寓情于法的道德文章32-38
- 一、“曲法以伸情”的司法判决33-36
- 二、“寓情于法”的裁判文书36-38
- 第三节 礼:官方与民间司法认同的社会基础38-41
- 小结41-42
- 第三章 清官与青天:民间伸冤的司法期待42-57
- 第—节 清官与青天:理想化的官吏设计42-47
- 一、循吏——正史对于“清官”形象的塑造43-44
- 二、青天——民间对“清官”形象的塑造44-47
- 第二节 “清官”的司法实践47-53
- 一、司法实践之理讼方式:消极息讼或积极听讼47-48
- 二、官员司法裁断的情感基础:哀矜与宽宥48-49
- 三、司法实践之证据获取的技巧:智谋与刑讯49-53
- 第三节 清官与青天成为民间司法期待的原因分析53-56
- 一、行走在生死边缘的黎民百姓对生存的期望54-55
- 二、对贪污腐化现实的不满与愤慨55
- 三、草民的依附与托庇心理55-56
- 小结56-57
- 第四章 复仇与阴司:私力救济的伸冤途径57-77
- 第一节 “兔在冖下不得走”:冤抑的由来57-61
- 一、“冤抑”的涵义57
- 二、“冤抑”的由来57-61
- 第二节 以武犯禁:身体力行的复仇文化61-68
- 一、复仇观的传统:社会与国家62-63
- 二、明代复仇之义:复仇的法理与伦理63-66
- 三、复仇:私力自助的伸冤途径66-68
- 第三节 善恶报应:诉诸鬼神的伸冤途径68-76
- 一、善恶有报的因果报应观68-70
- 二、鬼神报应与明代司法文化70-76
- 小结76-77
- 结语77-78
- 主要参考文献78-83
- 致谢83-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慕文;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产生及流传[J];东南文化;1994年04期
2 李丽鹏;;明朝诉讼制度的蜕变——兼谈文官体制对司法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8年20期
3 徐忠明;杜金;;明清刑讯的文学想象:一个新文化史的考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王改萍;王勇;;从《详情公案》看明代诉讼制度[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5 汪维真;明代善恶报应观念的强化与社会调控[J];江汉论坛;2005年01期
6 韩秀桃;《教民榜文》所见明初基层里老人理讼制度[J];法学研究;2000年03期
7 龚汝富;;明清讼师秘本制作的经验与素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张守东;;鬼神与脸面之间——中国传统法制的思想基础概观[J];清华法学;2002年00期
9 霍存福;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文化性状与文化追寻──情理法的发生、发展及其命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03期
10 潘宇;;明清讼师秘本中的状词解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郑牧民;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赵洪兴;明代刑法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赵静;司法判词的表达与实践——以古代判词为中心[D];复旦大学;2004年
4 杨帆;德治图景下的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张明敏;中国传统司法审判制度法文化内涵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祖伟;中国古代证据制度及其理据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福德;论清官文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2 施洪道;试论明代州县政府的司法职能[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宣阁;中国古代复仇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4 张春彦;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基层社会犯罪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唐菀泽;中国古代复仇问题的法律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李爱然;鬼神报应与明清法律文化[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7 孟黎;从《盟水斋存牍》看明代财产继承权诉讼及其司法实践[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官、民与法:明代社会司法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04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80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