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末礼法之争

发布时间:2020-10-18 20:52
   礼与法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体。在这个矛盾统一体中,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是说二者有各自的特性,有各自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一套规律;统一是说两者存在的一些相依相存的因素,这些因素导致了二者的共存的可能性。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导致了二者的斗争与融合相交替的内在互动运动规律。这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和总体样式的内因。构成礼与法矛盾运动的外因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及文化因素等。这些因素的总和,构成了礼法矛盾运动的外因,对其运动发展方向、样式和精神特征起到了引导、驱动或阻止的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它们遵循着某些内在的逻辑。法律文化的演进也逃不过这种逻辑的圈子。首先,作为规范秩序的礼与法共同构成了对立统一的矛盾,二者的斗争与融合形成了法律文化运动的内在逻辑;其次,二者的关系受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制约着礼法矛盾运动的发展方向;再次,礼法产生地的地理、气候及其早期文明的原型,几乎对法律文化的特征起了定性的作用,这好比基因对物种的意义。 清末礼法之争是发生在清末新政修律中(1901-1912)的历史事件。争论的双方是以沈家本、杨度为代表的法治派和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清末礼法之争表面看来是一场简单的政治争论,但实质上,它是自明中叶以来中西文化冲突的延续。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和晚清的今文经学的兴起,构成了这场争论的思想文化背景,为国内接受西方现代政治法律文化奠定了智识和精神基础。 在清末修律过程中,围绕修律的指导原则,保守派和激进派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保守派主张“中体西用”,不能去除三纲五常的最高法律原则,坚持礼、法不分;而激进派则主张以国家主义代替旧律的家族主义原则,坚决去除三纲五常对新律的最高指导原则的地位,主张礼、法分离。 作为一场特定的历史事件,清末礼法之争随着清朝的灭亡而结束了,但 WP=4 它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是永远值得我们去探讨、分析和借鉴的。在清末礼法之争中,沈家本的人格平等观与杨度的国家主义立场的提出,在中国法律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表明,中国法律的形式平等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继先秦儒法之争后法对礼的再一次胜利。结合中国文化背景进一步思考,透过历史上的一些典型的事件,可以让我们清晰的看到,历史上的礼与法之间的关系,及二者所构成的体系与外部经济、政治、社会及文化所构成的外部条件的互动,这种关系和互动,决定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法律文化的形态。
【学位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D929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英文摘要
导 论
第一章 清末礼法之争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礼法之争的思想背景
        一、 先秦和西汉时期的礼法之争
        二、 传统礼制的异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
        三、 传统礼制的嬗变:从晚清今文经学的兴起到戊戌变法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
        一、 中西文化在近代交融的历史回溯
        二、 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及致领事裁判权的丧失
第二章 清末礼法之争的过程
    第一节 修律的缘起
        一、 薛允升对《大清律例》的批评及修改意见
        二、 变法谕旨及刘坤一、张之洞等大臣的奏疏
    第二节 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治派的修律思想
        一、 沈家本对法律与法学的认识
        二、 沈家本对中国传统法律的研究和批判
        三、 沈家本对中国旧律的修改意见
        四、 修律中吸收资产阶级的法律精神
        五、 博通古今、融会中西的修律思想
    第三节 以张之洞和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的法律思想
        一、 张之洞的法律思想
        二、 劳乃宣的法律思想
    第四节 礼教派与法理派在修律问题上的争论
        一、 清末礼法之争的线索疏理
        二、 清末礼法之争的第一回合
        三、 清末礼法之争的第二回合
        四、 清末礼法之争的第三回合
第三章 对清末礼法之争的分析和评价
    第一节 对清末礼法之争的一般分析
    第二节 从沈家本的人格平等观看其在清末礼法之争中的尴尬
        一、 沈家本的人格观
        二、 沈家本的平等观
        三、 沈家本在清末修律中所遭遇的尴尬
    第三节 家族主义、国家主义及法治的本土资源
        一、 家族主义与国家主义
        二、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第四节 关于礼法之争的文化分析
        一、 礼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二、 法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三、 中国历史上的礼与法的关系
结 语
附录一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 读研期间的主要其它学术成果
后 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显学;礼法之争的现实思考[J];行政与法;2000年03期

2 李晓明;清末礼法之争及其法哲学解析[J];河北法学;2001年04期

3 黄长杰,郑雷;清末“礼法之争”对今天法制建设的启示[J];东方论坛;2000年04期

4 王启发;先秦诸子论礼与法(上)[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春杨;礼法文化研究的创新之作——读马小红《礼与法》[J];法学;1999年02期

6 孟祥沛;东亚近代法制史上的两次大论争——清末“礼法之争”与日本“法典论争”的比较[J];比较法研究;2003年06期

7 李晓明;先秦礼法之争及其法哲学解析[J];当代法学;2001年09期

8 胡红英;;清末“礼法之争”的原因及结局新论[J];文教资料;2006年06期

9 丁明胜;日本明治时期民法典论争与我国清末礼法之争(二)[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曾彬彬;;东宫西宫——路见弱礼拔刀相助[J];法制与社会;2010年2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汉成;签注视野下的大清刑律草案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王启发;礼义新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王静;中国古代道德法律化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达;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末礼法之争[D];湘潭大学;2004年

2 赵静丽;从变法修律过程中的礼法之争看清朝末期的中西法律文化冲突[D];郑州大学;2009年

3 熊开良;论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4 陈娟;礼法之争与礼法两派不同选择原因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08年

5 包亚娟;沈家本“会通中西”的法律思想[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王启军;清末修律中无夫奸存废之争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谭宝刚;先秦法家及其思想略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修军;平等与宪政[D];山东大学;2008年

9 张新慧;清末礼教派思想述评[D];山东大学;2008年

10 谭雯倩;论沈家本的刑事法治思想[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467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8467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d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