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与政府名誉权探析
发布时间:2020-11-20 18:33
新闻舆论监督是公民言论自由通过新闻媒介的实现方式,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监督各级公务人员和公众人物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而舆论监督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提出,为舆论监督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舆论监督遇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政府因成为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而经常会与新闻媒体产生利益上的纠纷,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政府以名誉权为由将媒体推上被告席。如何判定二者之间的冲突?本文通过对二者社会学意义的分析,二者力量对比的考察,以及国外对类似问题解决方案的考察,认为在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时,应适当向舆论监督权倾斜。同时,本文也认为,传媒与政府都是主流政治制度的工具,二者本质上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因而二者可以通过自律与对话实现双方的协调与平衡发展。 本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了近二十年国内外对此专题的研究发现,以及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对舆论监督和政府名誉权作出了学理上的阐释,找寻了二者的宪法依据,并分析了二者冲突的必然性。 第三部分作者以新闻自由为背景,通过分析认为,舆论监督应属于社会权利领域,这一领域是私权利与制度性权力特征的统一。 第四部分分析了政府名誉权的社会意义。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部分概括了舆论监督和政府名誉权冲突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第六部分,作者总结了各个时期舆论监督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并考察了 现阶段中国舆论监督的发展状况,认为中国政府正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协调与新 闻媒体的关系。在吸取了SARS报道的教训之后,保护民众对突发性事件的知 情权受到重视。而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决策性监督”,更是扩展了舆论监督的 发展空间,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立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作为公众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媒介舆论监督, 在促进公开信息、问责政府方面,将会发挥其它载体无法替代的作用。 第七部分,作者提出法律是解决舆论监督权与政府名誉权冲突的唯一尺 度,并且认为法律在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时,应该给予政府更多的限制,保护 舆论监督权。 最后一部分,作者提出传媒与政府的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他们都是主 流政治的工具,并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因而他们能够通过自律和对话实现 协调发展。 关键词:舆论监督政府名誉权自由法律
【学位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G211;D920.4
【文章目录】:
1 引言
1.1 缘起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构思
2 二者的宪法依据和不可避免的冲突性
3 舆论监督与新闻自由
4 政府名誉权的意义
5 舆论监督权与政府名誉权冲突的表现形式
5.1 记者采访与政府封锁消息之间的冲突
5.2 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与禁止信息传播之间的冲突
5.3 滥用名誉权,使舆论监督止于官司
5.4 不经深入调查,单方听取信息导致新闻失实损害政府名誉权
5.5 特殊领域自身的性质排斥新闻媒体的介入
6 如何定位我国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功能与政府职能的关系
6.1 对二者关系的历史解读
6.2 转型期舆论监督权与政府名誉权冲突的实质是权利对权力的制约
6.3 建立科学、民主、现代的舆论监督保护体系
6.3.1 舆论监督的现状分析
6.3.2 舆论监督建设的重点:公民对突发事件的知情权和对政府的批评权
6.3.3 舆论监督的新空间:决策性过程的监督
7 法律是解决舆论监督权与政府名誉权之间冲突的根本途径
7.1 二者的现实力量对比
7.1.1 新闻舆论监督权法律上的缺失
7.1.2 司法制度上的缺失
7.1.3 新闻本身的缺陷
7.1.4 政府部门是新闻单位的信息源
7.1.5 政府部门的权力具有强制性
7.1.6 市场竞争使真实性成为新闻媒介自身的要求
7.2 国外保护舆论监督的情况
8 平衡政府名誉权与新闻舆论监督滥用
8.1 政府部门为新闻舆论监督提供的必要条件
8.2 新闻监督政府的行为方式及自律要求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致谢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91820
【学位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G211;D920.4
【文章目录】:
1 引言
1.1 缘起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构思
2 二者的宪法依据和不可避免的冲突性
3 舆论监督与新闻自由
4 政府名誉权的意义
5 舆论监督权与政府名誉权冲突的表现形式
5.1 记者采访与政府封锁消息之间的冲突
5.2 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与禁止信息传播之间的冲突
5.3 滥用名誉权,使舆论监督止于官司
5.4 不经深入调查,单方听取信息导致新闻失实损害政府名誉权
5.5 特殊领域自身的性质排斥新闻媒体的介入
6 如何定位我国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功能与政府职能的关系
6.1 对二者关系的历史解读
6.2 转型期舆论监督权与政府名誉权冲突的实质是权利对权力的制约
6.3 建立科学、民主、现代的舆论监督保护体系
6.3.1 舆论监督的现状分析
6.3.2 舆论监督建设的重点:公民对突发事件的知情权和对政府的批评权
6.3.3 舆论监督的新空间:决策性过程的监督
7 法律是解决舆论监督权与政府名誉权之间冲突的根本途径
7.1 二者的现实力量对比
7.1.1 新闻舆论监督权法律上的缺失
7.1.2 司法制度上的缺失
7.1.3 新闻本身的缺陷
7.1.4 政府部门是新闻单位的信息源
7.1.5 政府部门的权力具有强制性
7.1.6 市场竞争使真实性成为新闻媒介自身的要求
7.2 国外保护舆论监督的情况
8 平衡政府名誉权与新闻舆论监督滥用
8.1 政府部门为新闻舆论监督提供的必要条件
8.2 新闻监督政府的行为方式及自律要求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致谢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晓露;新闻媒体侵害法人名誉权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918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891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