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人权与中道 ——20世纪40年代中间党派宪政诉求
发布时间:2021-08-26 05:43
20 世纪 40 年代中国社会形成了三大政治力量并存的格局:国共两党与中间党派,其中中间党派是介于国共之外的第三种力量,亦称“第三方面”或“第三势力”。在 40 年代的中国宪政进程中,中间党派几乎参与了所有的重大宪政活动或运动,对推动中国政治的民主化与宪政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从宪政实践和宪政理论两个视角,运用历史学和政治学方法,对中间党派在 20 世纪 40 年代的八次重大宪政参与活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释,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评述了中间党派的宪政地位、宪政理念、宪政方案,并分析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与中间力量、中间党派的内在关联。 作者认为:中间党派在对中国 40 年代宪政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对推动中国民主与宪政进程功不可没。如果仅仅从统一战线角度,只从中间党派与国共两党离合角度评价他们的得失是不够全面的,作者主张还应该从中间党派对中国民主宪政所做贡献的历史维度去评价他们的是非功过;尤其要从具体的语境中对中间党派在国共对立背景下的宪政立场做出客观的评价。作者通过对中共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的系统梳理,通过对《共同纲领》和新政权组成力量的分析,也得出了中间力量、中间党派在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与...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绪论
一、有关文献综述
二、学术研究状况
三、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40 年代的中间党派及中间力量的兴起
一、中间党派及相关概念辨析
二、40 年代中间党派的基本状况
1. 老党派
2. 新党派
3. 小党派
4. 中间党派创办的主要刊物
三、40 年代中间党派代表人物背景分析
四、40 年代宪政运动特点与三方互动
第二章 两次宪政运动高潮的发起和推动者
一、战时中央民意机构:国民参政会
二、发起第一次宪政运动高潮
1. 国民参政会一届四次会议上的宪政辩论
2. 宪政期成会与“期成宪草”
3. 从内部讨论到社会性的宪政运动
三、推动第二次宪政运动高潮
1. 走向政治联合:民盟的成立及其宪政主张
2. “联合政府”旗帜下的国家政权要求
3. 宪政问题的大讨论
4. 宪政实施协进会的宪草研拟工作
第三章 政协会议中的宪政诉求
一、政协会议背景及参会党派力量分析
1. 政协会议召开的四种动力
2. 政协会议的组织结构及性质
3. 政协会议党派力量对比分析
二、关于政府改组问题的争论
三、关于和平建国纲领的争论
四、关于国民大会的争论
五、关于宪草修改原则的争论
六、关于军队国家化问题的争论
七、宪法审议委员会与“中华民国宪法之父”的苦心设计
1. 第一阶段:群英荟萃的宪草审议委员会
2. 第二阶段:六届二中全会与宪草审议会的妥协
3. 第三阶段:张君劢的折衷方案
第四章 国共冲突中的宪政选择
一、制宪国大中的参与、离合与抗争
1. 参加与抵制:中间党派的分裂
2. 民社党的艰难选择
3. 中华民国宪法中的张君劢因素
4. 制宪国大:中间党派之痛
二、行宪国大中的合作、纠纷与无奈
1. 立法委员选举中的三党纠纷
2. 对国民党修宪派的抵制
3. 副总统选举中的参与
4. 对国民党失信的抗争
三、内战爆发前后的“中间路线”大争论
1. 自由派学人对中间路线的倡导
2. 中间党派对中间路线的公开宣示
3. 有关人士对中间路线的批评
4. 中共对中间路线的政治批判
四、在中共新政协筹划中的四种选择
1. 快速转向:多数中间党派的选择
2. 从摇摆到拥护:民革与李济深
3. 中间路线走到底:张君劢与民社党
4. 与国民党共命运:青年党的选择
第五章 “中间路线”思潮与向政协路线的回归
一、中间派与第三方面、自由思想分子
二、中间路线:美苏国共之外
三、中间派对待各方之态度
1. 对美苏的态度
2. 对国共的态度
3. 对国内其它阶级、阶层的态度
4. 对自身地位与作用之期许
四、中间路线的基本精神
1. 和平主义
2. 改良主义
3. 理性主义
4. 自由主义
5. 民主主义
6. 社会主义
五、中间路线与向政协路线的回归
第六章 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及对中间力量的宪政定位
一、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的形成
1. 从苏维埃共和国到民主共和国
2. 三民主义与“三三制”原则
3. 联合政府主张:三种前途之展望
4. “和平民主新阶段”:对政协路线的认同
5. 从民主联合政府到人民民主专政
二、中间阶层与中间党派的宪政地位
1. 在国体中的地位
2. 在政体中的地位
三、新政协筹划中对中间党派的政治策略
1. 灵活的争取策略
2. 主动邀请,共同协商
3. 关注重点人物:以宋庆龄为例
4. 对“中间路线”主张者的孤立、批判与教育
四、《共同纲领》对中间阶层的宪政保障
1. 对中间阶层、民主党派参政地位的宪政保障
2. 对中间阶层私有财产及经济利益的宪政保障
3. 多党合作下的“联合政府”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主义宪政的不平凡历程——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40周年纪念[J]. 许崇德. 中国法学. 1994(05)
[2]宪政简论[J]. 郭道晖. 法学杂志. 1993(05)
[3]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国共谈判述略[J]. 王沛. 中共党史研究. 1992(04)
[4]民主+宪政=理想的政制——比较宪政国际讨论会热点述评[J]. 张文显,信春鹰. 比较法研究. 1990(01)
本文编号:3363664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绪论
一、有关文献综述
二、学术研究状况
三、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40 年代的中间党派及中间力量的兴起
一、中间党派及相关概念辨析
二、40 年代中间党派的基本状况
1. 老党派
2. 新党派
3. 小党派
4. 中间党派创办的主要刊物
三、40 年代中间党派代表人物背景分析
四、40 年代宪政运动特点与三方互动
第二章 两次宪政运动高潮的发起和推动者
一、战时中央民意机构:国民参政会
二、发起第一次宪政运动高潮
1. 国民参政会一届四次会议上的宪政辩论
2. 宪政期成会与“期成宪草”
3. 从内部讨论到社会性的宪政运动
三、推动第二次宪政运动高潮
1. 走向政治联合:民盟的成立及其宪政主张
2. “联合政府”旗帜下的国家政权要求
3. 宪政问题的大讨论
4. 宪政实施协进会的宪草研拟工作
第三章 政协会议中的宪政诉求
一、政协会议背景及参会党派力量分析
1. 政协会议召开的四种动力
2. 政协会议的组织结构及性质
3. 政协会议党派力量对比分析
二、关于政府改组问题的争论
三、关于和平建国纲领的争论
四、关于国民大会的争论
五、关于宪草修改原则的争论
六、关于军队国家化问题的争论
七、宪法审议委员会与“中华民国宪法之父”的苦心设计
1. 第一阶段:群英荟萃的宪草审议委员会
2. 第二阶段:六届二中全会与宪草审议会的妥协
3. 第三阶段:张君劢的折衷方案
第四章 国共冲突中的宪政选择
一、制宪国大中的参与、离合与抗争
1. 参加与抵制:中间党派的分裂
2. 民社党的艰难选择
3. 中华民国宪法中的张君劢因素
4. 制宪国大:中间党派之痛
二、行宪国大中的合作、纠纷与无奈
1. 立法委员选举中的三党纠纷
2. 对国民党修宪派的抵制
3. 副总统选举中的参与
4. 对国民党失信的抗争
三、内战爆发前后的“中间路线”大争论
1. 自由派学人对中间路线的倡导
2. 中间党派对中间路线的公开宣示
3. 有关人士对中间路线的批评
4. 中共对中间路线的政治批判
四、在中共新政协筹划中的四种选择
1. 快速转向:多数中间党派的选择
2. 从摇摆到拥护:民革与李济深
3. 中间路线走到底:张君劢与民社党
4. 与国民党共命运:青年党的选择
第五章 “中间路线”思潮与向政协路线的回归
一、中间派与第三方面、自由思想分子
二、中间路线:美苏国共之外
三、中间派对待各方之态度
1. 对美苏的态度
2. 对国共的态度
3. 对国内其它阶级、阶层的态度
4. 对自身地位与作用之期许
四、中间路线的基本精神
1. 和平主义
2. 改良主义
3. 理性主义
4. 自由主义
5. 民主主义
6. 社会主义
五、中间路线与向政协路线的回归
第六章 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及对中间力量的宪政定位
一、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的形成
1. 从苏维埃共和国到民主共和国
2. 三民主义与“三三制”原则
3. 联合政府主张:三种前途之展望
4. “和平民主新阶段”:对政协路线的认同
5. 从民主联合政府到人民民主专政
二、中间阶层与中间党派的宪政地位
1. 在国体中的地位
2. 在政体中的地位
三、新政协筹划中对中间党派的政治策略
1. 灵活的争取策略
2. 主动邀请,共同协商
3. 关注重点人物:以宋庆龄为例
4. 对“中间路线”主张者的孤立、批判与教育
四、《共同纲领》对中间阶层的宪政保障
1. 对中间阶层、民主党派参政地位的宪政保障
2. 对中间阶层私有财产及经济利益的宪政保障
3. 多党合作下的“联合政府”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主义宪政的不平凡历程——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40周年纪念[J]. 许崇德. 中国法学. 1994(05)
[2]宪政简论[J]. 郭道晖. 法学杂志. 1993(05)
[3]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国共谈判述略[J]. 王沛. 中共党史研究. 1992(04)
[4]民主+宪政=理想的政制——比较宪政国际讨论会热点述评[J]. 张文显,信春鹰. 比较法研究. 1990(01)
本文编号:3363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363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