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论中国传统乡规民约

发布时间:2021-12-30 19:22
  中国农村的法治发展史是一部村规民约的发展史,乡规民约渊源于周礼的读法之典,形成于北宋《吕氏乡约》,大盛于明清,近代以来总体上处于衰落至消解的过程中;纵观历代乡规民约,大致可分为劝善性乡规民约和惩戒性乡规民约两种;历代乡规民约着力于以教化民、以礼成俗,化解乡民矛盾、维护社会基层稳定,弥补国家法之不足;但传统乡规民约以沉沦乡民主体精神和权利意识为代价,实施过程中缺乏外在的强制力量保证,存在易被操控的弊端。如何实现传统乡规民约历史价值的现代转换,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农村法治秩序建设中发挥其作用,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要充分挖掘乡规民约的乡民自治的价值,要提倡用乡规民约这种节省而高效的纠纷解决模式来化解大量的农村民间纠纷,要把乡规民约作为国家法律的有益补充。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2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乡规民约的历史渊源、形成与演化
    1.1 乡规民约的历史渊源
    1.2 乡规民约的形成
        1.2.1 "礼下庶人"酝酿着乡规民约的产生
        1.2.2 庶民阶层的兴起要求适合民间实际的规则—乡规民约的产生
        1.2.3 理学是乡规民约产生的思想土壤
    1.3 乡规民约的演化
第2章 乡规民约的内容
    2.1 劝善性乡规民约
        2.1.1 "德业相劝"类乡规民约
        2.1.2 "过失相规"类乡规民约
        2.1.3 "礼俗相交"类乡规民约
        2.1.4 "患难相恤"类乡规民约
    2.2 惩戒性乡规民约
        2.2.1 禁赌类乡规民约
        2.2.2 人伦风俗类禁约
        2.2.3 维护公益类禁约
        2.2.4 禁奢靡之风类乡规民约
第3章 乡规民约的价值
    3.1 积极价值
        3.1.1 以教化民、以礼成俗
        3.1.2 化解乡民矛盾、维护社会基层稳定
        3.1.3 弥补国家法之不足,息讼罢争
    3.2 消极价值
        3.2.1 主体权利意识的沉沦
        3.2.2 缺乏保证其有效实施的强制力量
        3.2.3 易被操控
    3.3 现代转换价值
        3.3.1 乡民自治价值
        3.3.2 纠纷解决价值
        3.3.3 补充国家法律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清乡约研究述评[J]. 秦富平.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2]《吕氏乡约》与宋代民间社会控制[J]. 杨建宏.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05)
[3]乡规民约存在形态刍论[J]. 张明新.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4]明清徽州乡(村)规民约论纲[J]. 卞利.  中国农史. 2004(04)

硕士论文
[1]清代乡规民约对当代村规民约的影响[D]. 侯春杰.中国政法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588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5588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9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