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旗地制度及其法律调整
发布时间:2021-12-31 03:36
本文以清朝的旗地制度及其相关法律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五部分内容来阐述旗地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旗地制度建立、法律调整的变化、清朝地籍管理等项内容。第一部分是“满族社会的发展与八旗制度的形成”,文中阐述了满族社会形成、发展和八旗制度的形成,反映了旗地制度产生的民族和社会制度背景。旗地制度及其法律特征正是在这种背景的之下形成的。第二部分是“清朝土地所有权的形成及其法律保护”,文中详尽的阐述了“土地所有权的形式”、“土地所有权的变动”和“土地所有权的法律保护”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统观了清朝土地所有权及法律制度,反映了旗地这一特殊土地形式所处的清朝土地的法制大背景。第三部分是“清初圈地法的颁行及旗地制度的产生”,文中将圈地法分为入关前的“计丁授田”谕和入关后的圈地法两个时期,内容上侧重于后一个时期。圈地法是清朝统治者获得土地所有权建立旗地制度的重要法令,通过对圈地法的研究可以更清楚的了解旗地制度的形成、实质和种种弊端。第四部分是“清朝旗地的禁典、回赎与解禁”,文中阐述了“旗地的禁典规定”和“旗地的回赎与解禁”两部分内容。清朝统治者初设旗地制度是为了保护满族整体的利益,但无奈旗地制度自身的落后性造成...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一、 满族社会的发展与八旗制度的形成
(一) 满族社会的发展
1、 满族历史的渊源
2、 努尔哈赤及后金时代
3、 皇太极及清朝的建立
(二)八 旗制度的建立
二、 清朝土地所有权的形成及其法律保护
(一) 土地所有权形式
1、 官田
2、 民田
(二) 土地所有权的变动
1、 垦田法
2、 更名田法
3、 旗民交产
(三) 土地所有权的法律保护
三、 清初圈地法的颁行及旗地制度的产生
(一) 入关前的“计丁授田”法
(二) 入关后的圈地法
1、 圈地法的颁行
2. 圈地的丈量与分配
3. 圈地的兑换拨补
4. 投充制度
5. 圈地法的社会弊端
四、 清朝旗地的禁典、回赎与解禁
(一) 旗地的禁典规定
(二) 旗地的回赎与解禁
1、 雍正乾隆年间的旗地法令
2、 嘉庆年间的旗地法令
3、 咸丰、同治和光绪年间的旗地法令
五、 清朝的地籍管理及旗地的管理机构
(一) 地籍管理
(二) 土地管理机构
1、 中央土地管理机关
(1) 清末改制前的管理机构
(2) 清末改制后的管理机构
2、 地方土地管理机关
余论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代旗地的性质及其变化[J]. 杨学琛. 历史研究. 1963(03)
本文编号:3559545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一、 满族社会的发展与八旗制度的形成
(一) 满族社会的发展
1、 满族历史的渊源
2、 努尔哈赤及后金时代
3、 皇太极及清朝的建立
(二)八 旗制度的建立
二、 清朝土地所有权的形成及其法律保护
(一) 土地所有权形式
1、 官田
2、 民田
(二) 土地所有权的变动
1、 垦田法
2、 更名田法
3、 旗民交产
(三) 土地所有权的法律保护
三、 清初圈地法的颁行及旗地制度的产生
(一) 入关前的“计丁授田”法
(二) 入关后的圈地法
1、 圈地法的颁行
2. 圈地的丈量与分配
3. 圈地的兑换拨补
4. 投充制度
5. 圈地法的社会弊端
四、 清朝旗地的禁典、回赎与解禁
(一) 旗地的禁典规定
(二) 旗地的回赎与解禁
1、 雍正乾隆年间的旗地法令
2、 嘉庆年间的旗地法令
3、 咸丰、同治和光绪年间的旗地法令
五、 清朝的地籍管理及旗地的管理机构
(一) 地籍管理
(二) 土地管理机构
1、 中央土地管理机关
(1) 清末改制前的管理机构
(2) 清末改制后的管理机构
2、 地方土地管理机关
余论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代旗地的性质及其变化[J]. 杨学琛. 历史研究. 1963(03)
本文编号:35595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559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