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 ——基于经济法的研究视野

发布时间:2022-01-25 19:15
  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能彻底摆脱环境资源和社会产品的有限性或稀缺性的限制或束缚的条件下,一个国家选择和确立一种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形成和维护一种什么样的分配关系和分配秩序,将直接决定着有限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直接关系着广大社会主体生存与发展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安全与进步。在经历了20余年的改革发展,社会经济生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今日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财富总量的迅速增加,并没有实现全体国民社会福祉的普遍提高,人们实际面对的却是经济总量增长下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需要面临严重困境、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等一系列的社会分配的不公平问题。作为一种物质利益关系的集中体现,分配的公平与否以及公平的实现程度,基本取决于分配前提的平等性、分配规则的公平性、分配过程的秩序性和分配结果的合理性,其中的关键是分配规则或分配制度问题。因此,把分配引入法律特别是经济法的研究视野,无论是在分配理论的创新上,还是在分配制度的改革上,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着眼于社会分配正义目标的实现,分配制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从分配关系...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2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前言
    一、 研究分配关系法律调整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 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 本论文的逻辑结构和体系
    四、 尚需说明的其他问题
第一章 导论--分配关系的法律分析
    一、 分配的经济学含义及表现
    二、 分配的法律含义及要素构成
    三、 分配关系的类型与属性
        (一) 分配关系的类型
        (二) 分配关系的属性
    四、 法律在分配关系的产生、变动和消灭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是社会经济生产或社会财富创造的基本前提
        (二) 法律制度在社会财富分配流转过程中的作用
        (三) 法律制度对于分配结果的确认、干预和矫正功能
        (四) 法律介入分配关系的层次性和协调性
    五、 经济法在调整分配关系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 宪法在调整分配关系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二) 民商法、行政法等在调整分配关系过程中的各自地位和作用
        (三) 经济法在调整分配关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 价值论--法律调整分配关系的目标选择与价值定位
    一、 正义--法律的最高价值追求
    二、 分配正义的价值构成
        (一) 分配正义的理论纷争
        (二) 分配正义与平等
        (三) 分配正义与自由
        (四) 分配正义与公平
        (五) 分配正义与效率
    三、 分配正义--法律调整分配关系的永恒价值目标
        (一) 古代社会的分配正义观
        (二) 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正义观
        (三)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正义观
    四、 分配正义在当今世界各国的不同实践
        (一) 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分配正义观
        (二) 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国家的分配正义观
        (三) 以瑞典为代表的福利国家的分配正义观
    五、 法律调整分配关系的正义宗旨和基本原则体系的确立
        (一) 促进和保障社会分配正义是法律调整分配关系的总目标
        (二) 法律调整分配关系的基本原则体系
        (三) 基本原则在不同分配法律制度中的选择适用
第三章 机制论--法律调整分配关系的作用机制与路径选择
    一、 法律的调整机制与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
    二、 分配权的法律界定
        (一) 分配权的法律定义和特征
        (二) 分配权的法律性质及其部门法归属
    三、 分配权的类型划分
        (一) 古代社会分配权、资本主义社会分配权和社会主义社会分配权
        (二) 国家分配权、企业分配权和居民个人分配权
        (三) 实物产品分配权、货币产品分配权、知识产品分配权和证券产品分配权
        (四) 其他分配权分类
    四、 分配权的法律内容
        (一) 分配权力
        (二) 分配权利
    五、 分配权的法律配置--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机制
        (一) 决定分配权配置结构和运行的内外因素
        (二) 分配权配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 分配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法律配置
        (四) 分配权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的再分配
第四章 制度论(上)--国家分配权的制度保障体系
    一、 决定或影响国家分配权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的主要因素
        (一) 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二) 市场自由与政府干预的关系
        (三) 政府干预与政府法治的关系
        (四) 基本关系因素的协调与国家分配权的制度保障体系选择
    二、 计划法对分配关系的调整
        (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与计划法
        (二) 计划法的社会分配法属性和功能
        (三) 计划法的社会分配功能实现中的特殊问题
    三、 预算法对分配关系的调整
        (一) 预算的法律效力与预算法
        (二) 预算法律制度的社会分配法属性
        (三) 预算法律制度的调整机制--国家预算权的法律配置
        (四) 国家预算活动应遵循的法律原则
        (五) 预算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安排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四、 税法对分配关系的调整
        (一) 国家征税权与税收法律主义
        (二) 税收法律制度的调整机制--国家税权的法律配置
        (三) 税法调整分配关系的边界及其限度
        (四) 税收法律制度设计中应重点解决的法律问题
    五、 财政支出法对分配关系的调整
        (一) 财政支出法律制度调整分配关系的运作机制
        (二) 财政支出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六、 金融法对分配关系的调整
        (一) 中央银行法的分配调节机制
        (二) 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中央银行法律制度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七、 价格法对分配关系的调整
        (一) 价格、价格体系与经济利益
        (二) 国家价格分配法律制度的作用机制
        (三) 国家价格分配制度的作用边界
第五章 制度论(下)--企业和个人分配权的制度保障体系
    一、 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分配权利与国家干预
    二、 企业分配权的制度保障体系
        (一) 公司利润分配法律制度
        (二)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法律制度
        (三) 合伙和个人企业利润分配法律制度
    三、 居民个人分配权的制度保障体系
        (一) 劳动收益分配法律制度
        (二) 财产收益分配法律制度
        (三) 经营收益分配法律制度
        (四) 社会保障收益分配法律制度
第六章 应用论--中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 中国分配制度的历史考察
        (一) 中国古代社会分配制度的简要回顾
        (二) 中国近现代时期分配制度的变迁
        (三)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建立
        (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二、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
        (一) 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分配格局
        (二) 国民收入在城乡居民内部的分配差距逐渐扩大
        (三) 企业所得收入与其所创造的收入增长不协调
        (四) 国家强制参与分配所得收入的变化
    三、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利弊得失
        (一)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消极影响
    四、 中国社会分配不公平的法律根源分析
        (一) 分配权的配置和行使不当是造成社会分配不公的法律制度总根源
        (二) 分配制度不完善、运行过程缺乏监督和制度外收入分配大量发生是导致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制度根源
        (三) 城乡二元法律制度的结构安排和差别法律待遇是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制度根源
        (四) 制度变迁、利益调整和法律救济的不足是造成我国部分城镇下岗职工生活困难和相对收入差距拉大的制度性根源
        (五) 我国推行的不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法律制度的不均衡供给是造成区域收入差距拉大的制度根源
        (六) 社会分配不公的其他法律根源
    五、 中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 在制度价值层面的分配理念更新
        (二) 社会分配格局合理化的法律制度协调
        (三) 国家分配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六、 中国分配关系中特殊问题的法律调整
        (一)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分配制度改革
        (二) 特殊困难群体的分配制度保障
        (三) 东中西部地区相对均衡发展的分配制度干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论纲[J]. 孟庆瑜.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4(02)
[2]我国税收优先权制度前瞻[J]. 侯作前.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3(01)
[3]中西方税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J]. 樊静.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4]反贫困法律问题研究[J]. 孟庆瑜.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3(01)
[5]中国经济法发展中的国家主义之克服[J]. 王立林,孟庆瑜.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2(05)
[6]经济法利益分配功能之解释[J]. 岳彩申,袁林.  社会科学研究. 2002(03)
[7]错位:农民需求与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农民需求”座谈会纪要[J]. 熊景明,温铁军.  开放时代. 2002(02)
[8]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问题与发展前景[J]. 曲伟.  群言. 2002(04)
[9]我国政府采购法的合同问题[J]. 于安.  法学. 2002(03)
[10]社会等级制度与“三农”问题[J]. 林光彬.  读书. 2002(02)



本文编号:3609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609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8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