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法治的人性基础
发布时间:2023-04-20 05:40
社会学问题都具有各自的人性理论基础,法律无论从条文或法理的层面都应该确立正确的人性理论作为基础和指引。本文首先剖析了人性的主体即“人”的范围,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具有“人性”的“人”就不只局限于自然人,而应该扩展到能包含所有参与主体。就人性的四类常见的概念进行比较,并指出其在法学中所对应的内容。和以往学者对人性的分类是以人性的时间性为标准不同的是,本文对人性的分类是以主体的范围、人性的运动性(包含时间性)以及人性的真实性为标准的。单就法律而言,以人性的真实性为区隔标准的实际的人性和人性假设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介绍了实际人性的连续性和可比较性之后,对其进行了两种方法的离散。离散人性本身就构成了人性假设,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可以实现自证。一般而言,人性假设有三种模型,经过比较,本文选用平面理论为研究工具。 文章第二部分是以平面理论为工具对几种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论进行介绍和评述的,包括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以荀况、韩非为代表的性恶论;以告不害、王令、苏轼为代表的性本无论;以世硕、扬雄、司马光为代表的性善恶混说;以董仲舒、王充、荀悦为代表的性三品论;以张...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实际的人性和人性假设
第一节 人与人性
一、 人性的主体分析--“人”的范围
二、 人性的概念
第二节 人性的分类
一、 宏观的人性和微观的人性
二、 动态的人性和静态的人性
三、 实际的人性和假设的人性
第三节 实际的人性的特点
一、 人性的连续性
二、 人性的可比较性
三、 连续的人性之离散
第四节 人性假设及其意义
第五节 人性假设的特点---自证性(自证过程的分析)
第六节 人性假设的理论模型
一、 人性假设的一维模型
二、 人性假设的二维模型(四象限分析)
三、 人性假设的四维模型
第二章 几种人性论的人性假设、建构及其评述
第一节 性善论
第二节 性恶论
第三节 性本无论
第四节 性善恶混说
第五节 性三品说
第六节 性二元论
第七节 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和己他两利主义
第三章 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声明
本文编号:3795000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实际的人性和人性假设
第一节 人与人性
一、 人性的主体分析--“人”的范围
二、 人性的概念
第二节 人性的分类
一、 宏观的人性和微观的人性
二、 动态的人性和静态的人性
三、 实际的人性和假设的人性
第三节 实际的人性的特点
一、 人性的连续性
二、 人性的可比较性
三、 连续的人性之离散
第四节 人性假设及其意义
第五节 人性假设的特点---自证性(自证过程的分析)
第六节 人性假设的理论模型
一、 人性假设的一维模型
二、 人性假设的二维模型(四象限分析)
三、 人性假设的四维模型
第二章 几种人性论的人性假设、建构及其评述
第一节 性善论
第二节 性恶论
第三节 性本无论
第四节 性善恶混说
第五节 性三品说
第六节 性二元论
第七节 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和己他两利主义
第三章 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声明
本文编号:3795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795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