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才彦编造虚假恐怖信息案的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23 16:32
本文关键词:袁才彦编造虚假恐怖信息案的案例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恐怖事件多发给社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使民众人心惶惶并且对社会以及公共场所严重缺乏安全感,人们对于恐怖信息也更加敏感,在公共场所甚至一句虚假的恐怖消息都能引起人们四散逃离和秩序慌乱。虽然此类行为编造的恐怖信息是虚假的,但民众的生活被无端打乱,平稳心理突然遭到侵扰,没有了安全感也更无幸福感可言。2013年5月2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第三批指导性案例,剑指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犯罪案件,进一步明确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犯罪案件的相关法律适用,其中包括袁才彦编造虚假恐怖信息案。刑法学界对于该案的罪名认定以及罪数问题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并且认定见解不一,本文拟就此案的刑事定罪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对本案的研究有助于对以敲诈勒索钱财为目的而进行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的犯罪的罪名以及罪数问题做出科学的界定,以期能够为该类刑事犯罪准确定罪和适当量刑助力。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对袁才彦编造虚假恐怖信息案件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袁才彦编造虚假恐怖信息案的基本案情。该部分首先介绍了袁才彦编造虚假恐怖信息案的基本案情、诉讼过程及判决结果,然后简要概述各方法律从业人员和学者对于本案争议的焦点。 第二部分:主要讨论本案犯罪行为的罪数形态问题。深入分析本案行为是一罪还是数罪以及本案是属于牵连犯、想象竞合犯还是法条竞合犯,最后得出本案是一个犯罪行为属于一罪,本案属于想象竞合犯而非牵连犯和法条竞合犯的结论。 第三部分:深入分析本案应当认定为何罪。从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动机、犯罪侵犯的客体、犯罪客观结果等不同角度对该案定罪和量刑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阐述,最后得出本案在当前法律规定下认定为敲诈勒索罪的罪名更为适宜的结论。 第四部分:指出本案最终以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定罪的不足之处, 第五部分:针对此类犯罪结合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相关刑事法律,从立法方面提出我国法律对于此类犯罪的规定进行完善的措施。
【关键词】: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 敲诈勒索罪 罪数形态 罪名认定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4.3;D92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引言8-9
- 一、案情概述9-11
- (一)基本案情9
- (二)诉讼过程及判决结果9-10
- (三)争议焦点概述10-11
- 二、本案罪数形态的认定分析11-15
- (一)关于罪数的争议11-12
- 1、认为本案属于牵连犯11
- 2、认为本案属于想象竞合犯11-12
- 3、认为案属于法条竞合犯12
- (二)本案罪数的认定12-15
- 1、本案是一行为而非数行为12-13
- 2、本案是想象竞合犯而非法条竞合犯13-15
- 三、本案罪名的认定分析15-23
- (一)本案构成敲诈勒索罪15
- (二)本案构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15-16
- (三)本案罪名的认定16-23
- 1、从犯罪主观方面分析16-18
- 2、从犯罪动机方面分析18-19
- 3、从犯罪侵犯客体方面分析19-20
- 4、从犯罪客观结果方面分析20
- 5、本案应当认定为敲诈勒索罪20-23
- 四、本案判决的不足之处23-24
- (一)对有行为无严重后果的规制有刑法上的空白23
- (二)不符合“从一重罪”的处断原则23-24
- 五、处理此类犯罪的立法建议24-28
- (一)对《美国模范刑法典》的借鉴24
- (二)对《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的借鉴24-25
- (三)将本类犯罪纳入危害公共安全罪25
- (四)降低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的入罪门槛25-26
- (五)细化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的量刑层次26
- (六)引入罚金的刑罚方式26-27
- (七)加重严重后果情形下的法定刑27-28
- 结语28-29
- 参考文献29-31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31-32
- 致谢3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清;;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J];法学评论;2007年05期
2 孙颖;;论“从一重处断”原则的适用[J];法制与社会;2010年27期
3 李永升;;关于犯罪客体的若干问题研究[J];法治研究;2010年07期
4 赵丙贵;;界定想象竞合犯概念时应注意的几个关键词[J];西部法学评论;2009年02期
5 张素敏;玄金华;;司法实践中牵连犯的认定及运用[J];法制与社会;2010年22期
6 杨新京;;编造虚假恐怖信息实施敲诈勒索犯罪的行为定性[J];中国检察官;2008年07期
7 汪红飞;;敲诈勒索罪客观方面解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左坚卫;;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界分[J];刑法论丛;2009年04期
9 沈言;;牵连犯的成立要件及其处断[J];人民司法;2009年18期
10 张茂玉;;浅谈想象竞合犯的认定与处断[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敏;犯罪概念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怯帅卫;定罪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袁才彦编造虚假恐怖信息案的案例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85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88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