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清代调解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7 02:15

  本文关键词:清代调解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清代 调解制度 调解机制 强制性


【摘要】: 被西方学者誉为“东方经验”的调解制度,与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相适应,在处理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清代的统治阶级沿用了历代的调解制度,并结合自身的民族特点,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民事调解体系,满足了民事纠纷案件处理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清代调解制度的适用范围、成因、特点的分析全面认识清代的调解,以期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清代的调解制度,通过对黄岩诉讼档案以及相关的契约文书的分析,全面展示清代调解制度的全景,并通过对清代调解制度产生缘由的探究,使我们对清代的调解制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论文共分四个部分,其基本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中国古代调解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同时对中国古代调解制度的特点作出简要评析,为以后对清代调解制度的研究打下基础。第二部分着重分析我国清代调解制度的类型、运作依据及其特征。本文从调解主体的不同可将清代的调解制度分民间调解、州县调解、官批民调三种类型,并通过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全面展现清代的民事纠纷调解体系,并总结清代调解制度的特征。第三部分分别从思想文化、小农经济与乡土社会、宗族制度、诉讼费用、对当事人诉权的限制这五个方面论述我国古代调解制度的成因。通过对清代调解产生原因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透彻的了解清代调解制度;第四部分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对清代的调解制度作出评价,并借鉴古代调解制度以期对中国现代司法改革的困局有所启示。清代的调解制度在稳定社会秩序,平息民间纷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清代调解制度的强制性等特性又造成了调解的不公以及人们权利意识的缺失。因此,在借鉴清代调解制度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调解体系。
【关键词】:清代 调解制度 调解机制 强制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9;D92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调解制度概述10-15
  • 一、中国古代调解制度的历史嬗变10-13
  • 二、古代调解制度的特征13-15
  • 第二章 清代调解制度的类型15-32
  • 一、民间调解15-24
  • 二、州县调解24-29
  • 三、官批民调29-30
  • 四、小结:清代调解制度的基本特征30-32
  • 第三章 清代调解制度的成因32-41
  • 一、思想文化根源32-34
  • 二、小农经济与乡土社会34-35
  • 三、宗族制度的影响35-38
  • 四、诉讼费用昂贵38-39
  • 五、对当事人诉权的限制39-41
  • 第四章 清代调解制度的评析及其现实意义41-44
  • 一、清代调解制度的评析41-42
  • 二、清代调解制度的现实意义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8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昕杰;;以和为贵:民国时期基层民事纠纷中的调解[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李辉;;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6期

3 李红兵;;民事纠纷处理中引出在逃嫌疑犯[J];民主与法制;2011年16期

4 赵银翠;;论行政调解协议的效力——以构建统一调解制度为视角[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万杨;;我国行政诉讼中适用调解制度的分析与设想[J];学理论;2011年17期

6 孙迪;;浅议行政诉讼调解机制所遵循的原则[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7 张嘉军;;古代中国民事诉讼调解政策初探[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1年06期

8 李国田;;宋代民事调处息讼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J];闽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唐文娟;;构建民族地区社区调解机制的若干思考——以四川凉山彝区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1年24期

10 何炼红;;论著作权行政调解与司法程序的衔接[J];中国版权;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静波;;法经济学视角下的调解制度[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张在祯;;关于建立仲裁受托调解制度的思考[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贺恒扬;刘路阳;;东西方法律文化语境下的刑事调解比较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高文英;;我国警察调解运行机制的现状与展望[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李月领;;对于农村民事纠纷司法现状的几点看法[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6 李岩松;朱廷华;;农村“民转刑”案件的原因及对策[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淑娟;徐麟;;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互动与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重读董必武《论加强人民司法工作》[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8 刘文胜;;民事纠纷便利诉讼机制之构建——从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谈起[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9 王盼;;麦足朵立只答站户案文卷初探[A];西夏学(第四辑)[C];2009年

10 滕亚为;;试析当前纠纷的特点与完善纠纷解决机制[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昊;建议构建家事调解制度[N];江苏法制报;2011年

2 编译 广东省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 蒋丽萍;保加利亚的调解制度[N];人民法院报;2011年

3 覃武赋 林智明;桂平立案先行调解 迅速化解民事纠纷[N];人民法院报;2006年

4 王忠涛;甘泉法院试行诉前调解制度促和谐[N];延安日报;2009年

5 朱祖纯;南雄巧解民事纠纷促和谐[N];韶关日报;2007年

6 ;构建现代调解制度之我见[N];江苏法制报;2005年

7 王万林;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基层民事纠纷的调处[N];大理日报(汉);2008年

8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汤维建;中国调解制度的现代化转型[N];检察日报;2009年

9 记者 李杰生 通讯员 田建发 康志峰;成功化解218起民事纠纷[N];人民公安报;2009年

10 王志先;弥勒:派出所推行“小法庭”说事调解制度[N];人民公安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冬英;当代中国调解制度的变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2 胡谦;清代民事纠纷的民间调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李艳君;从冕宁县档案看清代民事诉讼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彭贵才;论政府在纠纷处理中的作用及模式[D];吉林大学;2008年

5 张晓茹;家事裁判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黄海涛;法院调解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倪静;知识产权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蔡国芹;刑事调解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刘友华;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10 王伟;民事程序选择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钒;论我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构建[D];广东商学院;2011年

2 祖祯祺;委托调解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3 易文;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贺利云;人民调解的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陈蕾;法院委托调解若干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6 王立;传统调解制度及其现代重构之思考[D];安徽大学;2003年

7 周长青;民事纠纷的行政调解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郭琳;略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之改革[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9 张雅政;论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不足与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李明;诉讼调解的司法困境及出路[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515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5515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2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