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无讼”思想及其对传统法制建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02 01:22
本文关键词:论儒家“无讼”思想及其对传统法制建设的影响
【摘要】:追求一个没有纠纷的社会,希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是中国人一个永恒的梦。无讼思想在春秋战国之前已萌芽,但孔子最先将这种观念概括为“无讼”,并在实践中阐述了儒家“无讼”思想的内涵,包括预防纠纷产生及化解具体纠纷。该思想是古代经济、政治、意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并通过宣传教育、立法、司法运用于传统法制建设中。一方面,“无讼”思想注重以道德教化为主,以法律调整为辅,过于强调社会秩序和稳定,使民众只有“子民”的意识,无“公民”的观念,其思想难以发展,权力意识淡薄,法律信仰难以产生,衍生出人治思想,并导致腐败;另一方面,儒家“无讼”思想所演化的和谐思想及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对构建和谐社会法治理念、中国特色以调解为主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避免“法律万能主义”的非理性认同有着借鉴意义。 儒家“无讼”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固然有其弊端,但作为一种客观历史存在,亦有其重要的积极影响和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本文的主旨就在于立足现实,根据实践,对儒家“无讼”思想进行客观分析与阐释,认识其内涵,揭示其成因,分析其实践途径,,对其进行恰当的诠释,合理地引申,赋予时代的内容与形式,把传统的伦理文化融入到当代的伦理建设和法治建设中,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资源。 本文共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内容摘要、引言、正文、结语。其中正文又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结儒家“无讼”思想的内涵,分析其与道家、法家“无讼”思想的不同。 第二部分是分析儒家“无讼”思想的成因,以便对该思想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第三部分是探讨儒家“无讼”思想如何运用于传统法制建设中。结合史料,从宣传教化、立法、司法三个层面来探讨儒家“无讼”思想的实践途径。 第四部分是探讨儒家“无讼”思想对传统法制建设的负面影响与积极影响,以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第五部分是分析儒家“无讼”思想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以便更好的为当今社会建设提供理论资源和精神支持。
【关键词】:儒家无讼 文化 道德教化 调解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09.2;D929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1
- 引言11-12
- 一、 儒家“无讼”思想的内涵12-15
- (一) 儒家“无讼”思想的含义12-14
- (二) 儒家“无讼”思想与其他学派的比较14-15
- 二、 儒家“无讼”思想的成因15-17
- (一) 经济基础15
- (二) 价值观念15-16
- (三) 政治根源16
- (四) 民众意识16-17
- 三、 儒家“无讼”思想如何运用到传统法制建设中17-23
- (一) 宣传上的体现17-19
- (二) 立法上的体现19-21
- (三) 司法上的体现21-23
- 四、 儒家“无讼”思想对传统法制建设的影响23-27
- (一) 儒家“无讼”思想的负面影响23-25
- (二) 儒家“无讼”思想的积极影响25-27
- 五、 儒家“无讼”思想当代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27-31
- (一) 对和谐社会法治理念的借鉴意义27-28
- (二) 对建立以调解为主导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借鉴意义28-31
- 结语31-32
- 参考文献3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柴艳萍;郭建;;古代和谐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道德与文明;2007年03期
2 公丕祥;;社会管理创新:能动司法的新作为[J];法律适用;2012年06期
3 何铭;论“无讼”[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王家福;刘海年;李步云;;论法制改革[J];法学研究;1989年02期
5 马作武;古代息讼之术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本文编号:6070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607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