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宗族传统与乡村自治的冲突与妥协
发布时间:2017-08-06 02:25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宗族传统与乡村自治的冲突与妥协
【摘要】:一般认为,近代封建宗族制度是指宋朝以后至明清时期的近代封建宗族组织,而这一时期宗族的特点正如常建华所述:“宋元明清宗族制度的总体特征是通过祭祖及建祠堂、选族长、修族谱、设族田、建族学使之组织化,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体现其民间社会的普及和自治化。新的宗族制度与国家政权分离,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该时期引人注目的历史内容。”[1]宗族制度曾经在治理基层乡村社会,维护基层乡村社会的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至近代西方自由、民主、权利思潮的兴起,近代地方自治运动在推行过程中与传统中国的宗族制度一度产生冲击与碰撞,这使得传统宗族制度日渐式微,而民国时期的乡村自治运动也终以失败而告终。 本文通过对传统宗族制度与近代地方自治运动的博弈为线索,立足档案、历史文献、历史与法律类期刊等,采用历史叙事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手法,分导言、正文、结论三部分来探讨宗族制度与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博弈及对当代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基层社会建设的借鉴意义,同时对于法律移植与本土化融合问题进行反思。 论文主体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对相关概念作一个简要界定,以便厘清正文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传统中国社会(近代以前)宗族制度或者文化对于乡村治理的影响及其与近代地方自治的关系,厘清相关的概念问题,并且对时间范围作了大致的界定。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民国时期的宗族制度对地方自治的影响及表现。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西学的兴起,民国时期的宗族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对近代民国时期地方自治推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立法活动当中,还体现在当时的现实实践当中。第四部分主要分析近代宗族制度对地方自治产生如此影响的原因。从历史背景来看,主要是由于西方宪制改革不彻底,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因而在推行地方自治的过程当中就免不了受到封建势力的抵制,而人们的宪政意识薄弱,难以与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相对抗。在另一方面,举国上下全面的宪政改革尚未推行,而妄想通过推行地方自治这一个方面完成改革,这无异于杯水车薪,难以救积贫积弱之火。从当权者的层面来看,当时的统治者缺乏彻底的宪制改革的决心,因此对待地方自治制度的态度自然暧昧不清,当传统宗族制度与地方自治制度发生冲突时,妥协似乎成为必然的选择,于是“地方自治”发展成为凝聚东西方思想精髓的“怪胎”,其夭折也是历史的必然。从思想文化层面来看,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伦理纲常和“息讼”等思想根深蒂固,,对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抑制和阻碍作用,也影响了地方自治理念的传达和推行。第五部分对西法移植与本土化融合进行了反思,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途径:一是吸收和借鉴传统宗族文化当中有益于基层建设的经验,二是培养公民权利意识,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主政治生活当中,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
【关键词】:宗族 自治 法律移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9;D921.8
【目录】:
- 目录4-5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导言11-16
-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11-13
-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13-14
- 三、 论文研究思路14-16
- 一、 相关概念界定16-18
- (一) 民国时期民国乡村自治的时间范畴16-17
- (二) 乡村自治的概念范畴17
- (三) 宗族传统的概念范畴17-18
- 二、 民国乡村宗族的历史追溯及其与自治的关系18-22
- (一) 乡村宗族的历史追溯19-20
- (二) 民国宗族与近代自治的关系20-22
- 三、 民国宗族与民国乡村自治冲突与妥协的表现22-43
- (一) 宗族传统与乡村自治立法上的冲突与妥协22-34
- 1.宗族传统对民国乡村自治行政法立法上的冲突与妥协23-28
- 2.宗族传统与民国乡村自治民法立法上的冲突与妥协28-31
- 3.宗族传统与民国乡村自治法律原则及法律解释的冲突与妥协31-34
- (二) 宗族传统与乡村自治现实上的冲突与妥协34-43
- 1.传统中国宗族社会的主要功能34-39
- 2. 近代自治背景下宗族功能的变迁及其与近代自治制度的博弈39-41
- 3. 宗族传统与近代乡村自治的冲突与妥协导致官治色彩浓厚41-43
- 四、 宗族传统与民国乡村自治博弈的原因43-54
- (一) 西方宪制的不彻底44-48
- 1.人民的宪政意识薄弱44-45
- 2. 整体的宪政改革未能进行,不可能从地方自治一个方面突破45-48
- (二) 政府缺乏实施包括地方自治在内的西方宪制的真正决心48-50
- (三) 传统专制文化的制约严重50-54
- 五、 文化传统中实行乡村自治近代化的路径探寻54-63
- (一) 传统宗族治理下的乡村给我们的启示55-58
- (二) 西法移植与本土化融合的博弈给我们的反思58-60
- (三) 西法移植下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60-63
- 1.教化公民学习理性的权利意识61
- 2.保障公民的知情权61-62
- 3.建立实现公民权利的民主政治机制62-63
- 结语63-66
- 注释66-69
- 参考文献69-7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3-74
- 致谢74-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华富;民国时期黟县西递明经胡氏宗族调查报告[J];安徽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2 洪璞;试述明清以来宗族的社会救助功能[J];安徽史学;1998年04期
3 常建华;;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4 邓辉;从儒家文化看村民自治的困境[J];昌吉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曾宪平;谭敏丽;;家庭、宗族与乡里制度:中国传统社会的乡村治理[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肖唐镖;;从正式治理者到非正式治理者——宗族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变迁[J];东岳论丛;2008年05期
7 陈明明;乡村政治发展:自治与政治调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S1期
8 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J];法学家;2010年06期
9 周小平;刘志强;;地方自治的理论与实践[J];法治研究;2007年06期
10 杨婉蓉;试论民国时期农村宗族的变迁[J];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本文编号:6280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628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