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中国法“比”
本文关键词:论传统中国法“比”
【摘要】:秦代"廷行事"开始出现判例的萌芽,但是仅限于司法技术层面。"比"在秦代属动词用法,是一种司法技术,而在汉代出现名词用法。汉代的"比"不仅包括司法领域的判例,而且包括行政领域的惯例。同时,受到经学研究的影响,"比""例"开始互称。
【作者单位】: 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关键词】: 比 决事比 廷行事 例
【基金】:山东政法学院科研计划项目《从“比”到“例”——传统中国法变通形式研究》(项目编号2014F01B)中期成果 山东省法学会研究课题《从“比”到“例”:古代中国法变通形式探索》(课题编号SLS(2015)G53)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9
【正文快照】: 一、“比”字的基本问题(一)“比”字释义《说文解字》云:“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凡比之属,皆从比。(毗至切。)Y6,古文比。”[1]P169“比”是“从”,两个人并行。1甲骨文并不多见“比”字,反而常见“匕”字,故前者应从后者发展而来,犹如“例”字由“列”字演变而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顾远;;汉之lz事比及其源流[J];复旦学报;1947年03期
2 何勤华;秦汉时期的判例法研究及其特点[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5期
3 陈銮;;刍议汉代的“决事比”[J];法制与社会;2008年34期
4 李力;;发现最初的混合法:从睡虎地秦简到张家山汉简[J];河北法学;2010年02期
5 吴秋红;论汉代“比”广泛适用的原因及影响[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吕丽,王侃;汉魏晋“比”辨析[J];法学研究;2000年04期
7 曹旅宁;;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性质探测[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8 方汉文;“比较”方法论释义:从“匕”到“比”[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尤陈俊;;作为法制实施之基础的国家认证能力——来自秦汉时期的一个例证[J];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闵顺琴,卢和乐;《诗集传》词语训释商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张颖慧;;敦煌、居延简中的“关、戊、iij”[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何琳仪;新蔡竹简选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白兆麟;蔡英杰;;《老子》“道经”首篇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李永贤;;论廖燕“愤气说”的内涵及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刘飞;赵厚均;;《草堂雅集》与元代文学总集的编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张劲秋;《论语》何晏注训诂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刘洋;;汉代“不道”罪考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张劲秋;;《春秋经传集解》训诂术语略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陈立柱;;战国时宋都彭城辨[J];安徽史学;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则远;;略论“物感说”之“感”:文学创作的本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海燕;王秀萍;刘仲华;;中国传统茶禅美学思想研究[A];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湖南特色茶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俊潮;杨定;;蜚”、“,
本文编号:6469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646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