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理解“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建构性诠释”视角

发布时间:2017-08-23 14:12

  本文关键词:理解“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建构性诠释”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建构性诠释 分离命题 概念和概念延伸 法律语言的灵活性 恶法亦(非)法


【摘要】:德沃金所提出的"建构性诠释"路数将怎样理解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针对法律实证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所坚持的"分离命题",德沃金认为此种"语义学之刺"以不必要的方式限制了法律语言的灵活性,而正确看待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则应当是他所谓的"诠释性态度"。由此种态度衍生出的特定"法律概念"及其"概念延伸"与"道德"正因为其内容取决于彼此所以才成其为"不同"。而此种关联与差异又将提供一种新的模式,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法理学关于"恶法亦(非)法"的经典难题以及处于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特定法律实践。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关键词】建构性诠释 分离命题 概念和概念延伸 法律语言的灵活性 恶法亦(非)法
【分类号】:D90-052
【正文快照】: 将法律实证主义(legal positivism)之“分离命题”(separation thesis)视为“法律与道德之间不存在着必然联系”有可能是一种过度的简化;而将德沃金(Ronald Dworkin)对“法律与道德”论证理解为“两者必有联系”则是对这种简化的延续。事实上,在其理论的成熟阶段,德沃金对法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黎丽;钟鸣;;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J];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04期

2 徐长福;;马克思主义:从建构性理想到调节性理想——借康德的视角来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3 毛玮;;论行政法的建构性与规范性[J];现代法学;2010年03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崔庆;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建构性学习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谢能伟;化学建构性学习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郭延智;语文建构性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程艳红;化学建构性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裴延宇;从数学角度看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建构性原则[D];复旦大学;2013年

6 王斐斐;阅读理解的建构性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浩;建构性语文学习环境建设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254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7254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6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