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新加坡立宪主义

发布时间:2017-09-06 17:33

  本文关键词:新加坡立宪主义


  更多相关文章: 新加坡 立宪主义 权力制衡 权利保障


【摘要】:立宪主义是依据宪法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理论体系,它在整个社会控制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立宪主义起源于西方社会,随后发展至世界各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政治传统下各国的立宪主义也是呈现不同的形态。新加坡立足于基本国情,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立宪主义制度。如今的新加坡是经济腾飞、社会安定、秩序井然的国家,新加坡立宪主义的成功经验也为各国津津乐道。本文从新加坡立宪主义的演进出发,阐述新加坡立宪主义的形成要素和特色,试图从中探求新加坡立宪主义成功经验。通过分析得知,新加坡立宪主义的特点是无论国家对政府权力的制约还是宪法对公民权力的保障都是有限度的,但新加坡的国内又有一系列的制度为立宪主义保驾护航。这种独特的模式在新加坡运行良好,但它的经验能否为中国所用,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大问题。立足中国立宪主义现存的问题,结合中国国情,期望新加坡立宪主义对我国立宪主义的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由三章构成: 第一章,新加坡立宪主义的演进。分析新加坡立宪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生成条件。 第二章,新加坡立宪主义的要素及特色。分析立宪主义在新加坡的发展是由哪因素促成的,新加坡立宪主义的有哪些特点。 第三章,新加坡立宪主义对我国的启示。本章分析新加坡立宪主义的经验,我国立宪的现状,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来完善我国立宪主义。
【关键词】:新加坡 立宪主义 权力制衡 权利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33.9;DD9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前言9-11
  • 第一章 新加坡立宪主义的演进11-20
  • 1.1 新加坡立宪主义的发展历程11-16
  • 1.1.1 殖民时期(1819-1945)11-12
  • 1.1.2 争取自治时期(1946-1963)12-14
  • 1.1.3 马来西亚联邦时期(1963-1965)14-15
  • 1.1.4 独立时期(1965年至今)15-16
  • 1.2 新加坡立宪主义的生成条件16-20
  • 1.2.1 政党制度的建立16
  • 1.2.2 外资经济的发展16-17
  • 1.2.3 共同价值观的形成17-18
  • 1.2.4 市民社会的形成18-20
  • 第二章 新加坡立宪主义的要素及特色20-30
  • 2.1 新加坡立宪主义的要素20-24
  • 2.1.1 制定成文宪法20
  • 2.1.2 限制政府权力20-23
  • 2.1.3 保障人民权利23-24
  • 2.2 新加坡立宪主义的特色24-30
  • 2.2.1 崇尚威权主义24-26
  • 2.2.2 践行家长主义26-28
  • 2.2.3 奉行集体主义28-30
  • 第三章 新加坡立宪主义对我国的启示30-44
  • 3.1 新加坡立宪主义的经验30-32
  • 3.1.1 法制健全30
  • 3.1.2 政府自律30-31
  • 3.1.3 权利保障31-32
  • 3.2 我国立宪主义的现状32-37
  • 3.2.1 我国政府权力制约的现状32-34
  • 3.2.2 我国公民权利保障的现状34-37
  • 3.3 我国立宪主义的完善37-44
  • 3.3.1 实现政府转型37-41
  • 3.3.2 强化公民权利保障41-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5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孔河;略论新加坡法治经验及其启示[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2 吕元礼;新加坡以法治权的系统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2年08期

3 廖丹;试析新加坡宪法的特点[J];东南亚纵横;2004年05期

4 杨建学;;新加坡法治模式初探[J];东南亚纵横;2009年06期

5 任超;新加坡的宪政与法律制度[J];东南亚;2001年02期

6 李路曲;论新加坡的政治发展[J];东南亚研究;1992年Z1期

7 陈峰君;威权主义概念与成因[J];东南亚研究;2000年04期

8 侯健;新加坡的法治模式及其价值基础[J];东南亚研究;2004年04期

9 林德浩;;新加坡核心价值观与共同价值观探微[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韩大元;略论立宪主义社会效果的评价[J];法学评论;199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婧婧;宪政视野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04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804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a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