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渡海求法:中日间的“法”文化交流

发布时间:2017-10-03 04:00

  本文关键词:渡海求法:中日间的“法”文化交流


  更多相关文章: 中日 文化 交流


【摘要】:古代史上,日本仰慕中国先进之法,遂渡海求法;近代以来,中国羡慕日本求得西法国富民强,亦渡海求法。如此这般,法在中日之间来回流动,成为中日两国的纽带。在唐代,日本大规模效仿中国之法。无论是政治上之变法,还是治国断狱之国法,或是学问之法,甚至连文字都从中国借鉴而来。日本可谓是全方位吸收中国之法,以及隐藏在法背后的那些中国文化。 用中国之法,日本在政治上,完成了制定冠位、颁布宪法、改革官制。用中国之法,在国法上,得以编纂律令、定罪量刑;用中国之法,在学问上,诗歌绘画,造诣颇高。用中国之法,文字上,借鉴汉字,创出日语。中国之法,让日本从蒙昧走向文明。不过中国之法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靠日本人冒着生命危险渡海求得。 对中国之法的吸收,使得日本与中国有诸多相似之处。唐朝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那时日本的中央官制为二官八省。中国历史上有周公制礼定天下礼仪典章;日本历史上亦有圣德太子颁布十七条宪法创日本建国精神。唐律中有“八议”、“十恶”,日本法典中有“六议”、“八虐”。 日本不仅吸收中国制度,还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唐朝文化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便是其诗歌。诗仙太白,诗佛王维都是站在艺术塔尖的人物。日本僧人阿倍仲麻吕与其二人,私交甚笃,沟通无碍。在得知其归国遭遇海难,李白悲痛万分,挥泪写下《哭晁卿衡》的著名诗篇。几经辗转,阿倍仲麻吕重返长安,看到李白为他写的诗,百感交集,当即写下著名诗篇《望乡》。 近代以来,由于长期的闭关自守,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西方列强携船坚炮利之威,轰开中国大门,使其沦为劣等国家。日本虽也遭遇了黑船叩关的耻辱,但经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成为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并在甲午海战中扯下了中国最后的遮羞布。甲午战后,中国便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以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留学生运动在近代兴起,对近代历史影响最大的应当是留日学生。留日学生将在日本学到的先进知识文化,用在改革变法之上,对中国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另外,留日学生的翻译出版工作,也加速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日本文字由汉字简化而来,日本的法典、史书也尽数由汉字写成。近代以来,在翻译西方著作中,日本人用汉字,创造了许多新的术语。尤其是在法律方面,许多法律术语都由日本人创造,进一步加深了中日两国在法律方面的联系。 中日之间的法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历史证明这样的交流对双方有益。我们应当让这样的交流,继续下去。
【关键词】:中日 文化 交流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0.0;D931.3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1
  • 一、 历史之旧局:日本渡海求法11-31
  • (一) 日本国的形成11-14
  • (二) 求政治上之变法14-23
  • 1. 制定冠位15-16
  • 2. 颁布宪法16-19
  • 3. 大化改新19-21
  • 4. 改革官制21-23
  • (三) 求治国断狱之国法23-27
  • 1. 律令的编纂24-25
  • 2. 格式的编纂25-26
  • 3. 对中国法律合理的吸收26-27
  • (四) 求学问之法27-30
  • 1. 文化的内涵27
  • 2. 日本文化的由来27-28
  • 3. 唐朝学问对日本的影响28
  • 4. 诗与法28-30
  • (五) 求语言上之文法30-31
  • 二、 历史之新局:中国渡海求法31-37
  • (一) 天意的转变31
  • (二) 留学运动的兴起31-32
  • (三) 留日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影响32-36
  • 1. 留日著名人物33-34
  • 2. 留日学生在政界34-35
  • 3. 留日学生在出版界35-36
  • (四) 日语对中文的逆袭:日本汉语36-37
  • 三、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0
  • 致谢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耘耕,吕志兴;中国古代法律对日本法律的影响[J];比较法研究;1992年Z1期

2 张增香;“日出处”与“日没处”析疑[J];东疆学刊;1999年01期

3 王彬彬;;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J];上海文学;1998年08期

4 靳学军,王小霞;从日语假名的字源谈起[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5 吴旭东;日语的渊源及发展的历史背景[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5年02期



本文编号:9629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9629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7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