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审判——当代美国民事诉讼的最突出现象及其启示
本文关键词:消失中的审判——当代美国民事诉讼的最突出现象及其启示
【摘要】:"消失中的审判"是当代美国民事诉讼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一现象并不是单一因素的促成,而是多重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这些合力的结合使得审判消失的趋势固化,从而在短期内不大可能逆转。"消失中的审判"作为一种趋势,背后还蕴涵着一些值得深究的理论话题:法官角色的变迁、司法功能的弱化、审判模式的变革、程序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法律程序对实体法的架空、ADR对诉讼的冲击、司法公开性的失落等。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审判 证据开示 案件管理 法治
【分类号】:D971.2;DD915
【正文快照】: “消失中的审判”是当前美国民事诉讼最引人注目的现象,甚至被视为美国建立以来司法体系最重要的变化。[1]这一现象在美国法学界引发众多的讨论,可以说是晚近十年来的热门话题。1关于该现象的成因与效果在美国法学界众说纷纭,而该现象背后蕴含的美国民事诉讼转型的一系列特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骆永兴;;美国ADR的发展与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明;;司法调解的法社会学分析——以实证研究为视角[J];比较法研究;2014年03期
2 邱静;;信息产品的侵权责任[J];北方论丛;2014年04期
3 岳经纶;庄文嘉;;国家调解能力建设:中国劳动争议“大调解”体系的有效性与创新性[J];管理世界;2014年08期
4 蔡枫;向兰宝;;浅析证明标准的形式理性——从彭宇案一审判决书切入[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5年02期
5 孙祥壮;;美国法院纠正错误终局判决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法律适用;2015年07期
6 赵廷凯;;浅议英国衡平法的起源[J];法制与社会;2015年23期
7 西蒙·罗伯茨;沈伟;李先腾;崔小峰;;21世纪早期英国法院的“变脸”——一个法社会学的考察[J];东南法学;2015年01期
8 褚皓安;;普通法法律解释的传统与特点[J];学理论;2014年16期
9 王雄;;人类共识:历史教育的新使命[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年02期
10 Mauro Bussani;Marta Infantino;薄龙;黄谟韬;;西方侵权法中的多数人侵权:一种比较法的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旭鹏;信托财产独立性与交易安全之平衡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2 邬砚;侵权补充责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莹莹;共同海损案件中承运人过失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2 薄阳;案例指导制度的性质定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3 汪洋;公平责任原则在我国侵权案中的适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韩佑;法律文本中立法目的条款设置论析[D];山东大学;2014年
5 张龙;过失犯罪注意义务标准[D];山东大学;2014年
6 李改飞;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4年
7 潘斯文;银团贷款中牵头行的法律义务与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8 刘大海;论《保险法司法解释(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进步与不足[D];山东大学;2014年
9 滕凌;论ISDA主协议在中国适用的法律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10 雷震;美国国际诱拐返还儿童机制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章武生,张大海;论德国的起诉前强制调解制度[J];法商研究;2004年06期
2 克丽斯蒂娜·沃波鲁格;替代诉讼的纠纷解决方式(ADR)[J];河北法学;1998年01期
3 戴维·派克;朱文英;;当代美国的诉讼浪潮[J];环球法律评论;1979年03期
4 刘国生;美国统一仲裁法修订评析[J];政法学刊;2004年04期
5 鸟谷部茂;吉中信人;田边诚;金永明;尹琳;;日本法律制度与司法改革新动态[J];政治与法律;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复旦大学法学院 齐玎;[N];人民法院报;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拯 ,张驰;庭前证据开示应缓行[J];江淮法治;2002年12期
2 夏有柱;;证据开示与司法实践[J];福建法学;2000年02期
3 杜明君;;略论证据开示[J];法学天地;2001年09期
4 梁玉霞;比较:刑事证据开示的基础[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陈剑,黄沐欣;也论证据开示[J];当代法学;2001年10期
6 谢佑平,万毅;背景与机理:关于设立证据开示程序的反思——一个跨文化法律移植的话题[J];江海学刊;2002年01期
7 邵维国;论我国刑事证据开示的原则和模式选择[J];当代法学;2003年03期
8 徐承业;谈如何开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证据开示工作[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年04期
9 卢明宏;证据开示问题初探[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夏琦;建立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构想——兼评证据开示《意见稿》的完善[J];南昌高专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元忠;;无争议亦无庭审的观念及其制度的构建[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蒋安杰;证据开示:刑事司法实证研究的探索之路[N];法制日报;2005年
2 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刑事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证据开示模式的理论阐释[N];人民法院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蒋安杰;“证据开示”未雨绸缪[N];法制日报;2004年
4 本报见习记者 唐俊;刑事证据开示:平衡控辩双方权益[N];法制日报;2005年
5 曾火伦;证据开示的意义[N];光明日报;2002年
6 宋君华;证据开示:让事实胜于雄辩[N];工人日报;2002年
7 朱波;建立证据开示的监督制约机制[N];检察日报;2001年
8 周萍;检察改革中证据开示的思考[N];江苏法制报;2005年
9 黄松有;对我国民事审判证据开示的评价与反思[N];人民法院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张国香;寿光试点:刑事案件证据开示制度探索[N];人民法院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鹏飞;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苗苗;违反证据开示义务的法律后果探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2 杜文利;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朱静;论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建立[D];复旦大学;2009年
4 刘静;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初探——对寿光模式和海检模式的考察和实证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5 李磊;对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完善与运作的思考[D];安徽大学;2005年
6 王立瑶;论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建构[D];山东大学;2006年
7 李洪;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8 温雪斌;域外证据开示冲突研究[D];清华大学;2002年
9 宋海妹;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张岩;论辩方证据开示义务[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973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973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