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侵害的归责原则
本文关键词:环境侵害的归责原则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侵害 环境侵权 纯环境损害 无过错归责原则 过错归责原则
【摘要】:《侵权责任法》第65条规定了环境侵权无过错归责原则。环境侵权概念内涵,即指因人为活动而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进而损害或者可能损害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或环境权益等的行为。环境侵害包括环境侵权和纯环境损害,纯生态环境损害不包括在环境侵权范围之内。试图通过环境权或生态权理论的建构或者通过"纯经济损失"的法律解释方法将纯环境损害纳入传统私法救济路径并非可行。可行的路径应为借鉴欧盟环境责任指令,制订我国环境责任法,规定一定目录的企业、行业、场地、设施、装置等的所有者、经营者、持有者或占有者对其运营所致的生态环境损害承担无过错责任,对此以外的情形承担过错责任。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农学院文法学院;
【关键词】: 环境侵害 环境侵权 纯环境损害 无过错归责原则 过错归责原则
【基金】: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12AZD062) 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SZ201510020012)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3;D922.68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2010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第65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该条规定了我国环境侵权采纳了无过错归责原则。〔1〕关于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存在两种不同观点,即二元归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玉平,罗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研究——以中日法的比较为中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张新宝;张小义;;论纯粹经济损失的几个基本问题[J];法学杂志;2007年04期
3 张梓太;王岚;;我国自然资源生态损害私法救济的不足及对策[J];法学杂志;2012年02期
4 陈泉生;论环境侵权的诉讼时效[J];环境导报;1996年02期
5 吕忠梅;;环境侵权的遗传与变异——论环境侵害的制度演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6 竺效;;生态损害填补责任归责原则的两分法及其配套措施[J];政治与法律;2007年03期
7 罗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概念定位[J];政治与法律;2009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2 李勇军;高利红;;从国外发展状况看我国环境损害赔偿因果关系的认定[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3 杨兴;;国际环境法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刍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4 陆维福;蒋艳红;;论环境资源行政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实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李冠杰;张忠潮;;环境权主体权利辨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6 郭海丽;;农业法上的环境权和农民环境权的保护[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7 张先昌;万小红;;新农村建设中弱势群体环境权益的司法救济[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8 王燕,顾小琳;环境法制观念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李爱平;;宁夏生态建设成效及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9期
10 陶芳杰;;环境侵权经济分析之局限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赛;蓝楠;;我国饮用水源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探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廖建求;姜孝贤;;法经济学语境下的环境侵权归责原则重构[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关阳;;从排污交易制度透视环境保护的经济刺激措施[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5 王树义;汪再祥;;中国环境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6 许飞琼;;论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建设[A];改革开放三十年:保险、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挑战——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8[C];2008年
7 苏芸芳;;中外矿产资源若干法律制度比较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8 孙玉荣;;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中的惩罚性赔偿研究[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9 唐绍均;;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视角下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10 王晓辉;;瑞典的环境法实施机制及其借鉴意义[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睿;美国清洁空气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贾欣;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石欣;海洋环境监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杨凡;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单平基;水权取得及转让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锦;环境法律责任与制裁手段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王楠;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俊珍;风化型土质金矿尾矿植被恢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薇;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段鹿杰;胶州湾湿地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董海宁;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高华;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蒋士锋;跨界环境损害法律责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鹏章;非强制性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孙云文;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席亚军;我国排污权交易对市场结构影响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小磊;海上船舶油污生态损害赔偿范围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潘根兴;;农业土壤固碳与缓解气候变化[J];国际学术动态;2009年06期
2 罗典荣;刘玉明;;略论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损害赔偿责任[J];法学研究;1986年02期
3 张湘兰;徐国平;;船舶油污自然资源损害赔偿:法律制度障碍的跨越[J];武大国际法评论;2004年00期
4 竺效;;生态损害填补责任归责原则的两分法及其配套措施[J];政治与法律;2007年03期
5 李艳芳;环境侵害的民事救济[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燕峰;何妤;;论环境侵害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J];污染防治技术;2004年02期
2 沈燕峰;;试论环境侵害损害赔偿中的行政调解[J];污染防治技术;2006年04期
3 向前;;论我国环境侵害救济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生产力研究;2009年22期
4 傅剑清;;论环境侵害救济的立法困境及其突破[J];法律适用;2010年Z1期
5 张平;陈亮;;我国环境侵害概念的功能主义审视[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洪尚群,蔡守秋;不良环境行为(环境侵害)分析与应用[J];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01期
7 赵胜军;环境侵害赔偿标准的具体化研究[J];环境导报;2000年01期
8 孙明娟,安喜厌;论环境侵害救济的社会化[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刘小勤;;论我国环境侵害非诉救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重构[J];前沿;2006年07期
10 陈泉生;周辉;;论环境侵害与环境法理论的发展[J];东南学术;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中显;;环境风险治理与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以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为视角[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2 赵胜军;;环境法理的突破:环保产业化与污染责任主体变异[A];第二届环境保护市场化暨资本运营与环保产业发展高级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明远;环境侵害排除与利益衡量[N];中国环境报;2001年
2 郄建荣;六难制约环境维权诉讼[N];市场报;2006年
3 邵宇;省高院推广无锡环保经验[N];无锡日报;2011年
4 翟峰;瑞士:婴儿岛为弃婴撑起法律保护伞[N];法制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时;我国环境侵害救济中的困境及法律对策[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2 夏玲娟;环境侵害排除中权利冲突的衡平与通约[D];苏州大学;2006年
3 李冬;论环境侵害私力救济的法律调控[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4 王宁;完善我国不可量物侵害制度的构想[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362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036294.html